
這部小說美化自殺、那部小說促進恐怖主義?青少年小說有沒有這麼可怕!?
編譯/暮琳
台灣在推動中小學性教育的過程中,讓人最哭笑不得的家長抱怨恐怕就是引起全國網友高度關注的:「課本闔上時男女生的生殖器會碰到」。這類在大眾看來幾乎是歇斯底里的評論除了凸顯社會新舊觀念的衝突外,另方面也讓家長心中永遠的難題再次浮上檯面:「究竟該讓我們的小孩知道多少?」
孩童與青少年到底有沒有足夠穩定的心智與能力消化書中呈現的世界,一向是家長與學校機關的難題。
近日,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統計指出,2017年中要求圖書館將特定書本下架的申訴竟多達三百五十四件,超越2016年的三百二十三件。協會表示這類要求多來自於家長,各式各樣的抗議瞄準了與LGBT族群、性議題以及褻瀆言語相關的青少年文學。協會表示檢舉人「(徒勞無功的)想要避免爭議」,但這些舉動卻是「對閱讀自由的直接攻擊」。
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統計,2017年檢舉次數最高的小說為《漢娜的遺言》。書中女主角漢娜在自殺前留下了十三捲錄音帶,音檔裡記錄了她在世時的遭遇,以及各種瑣事與片段最後如何導向她人生最後的悲劇。書籍引起爭議的理由除了劇情本身涉及敏感的自殺議題外,Netflix的影集改編也讓故事被冠上「浪漫化自殺」的嫌疑。
而檢舉次數僅次於《漢娜的遺言》的,則是獲獎無數的青少年小說:《一個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這本書不但直接挑戰敏感的種族議題,更明顯間接涉及暴力、同性、酗酒、貧困與褻瀆言語等容易挑起爭議的元素。露骨的性描寫與過多的髒話已讓許多圖書館與學校將本書下架。
卡勒德.胡賽尼的知名小說《追風箏的孩子》則位居名單第三名。《追風箏的孩子》深刻描繪少年阿米爾和僕人哈山之間的羈絆與背叛,除了兩名少年的成長故事,作者更將阿富汗近代各種重大歷史事件寫入故事中。讓這本書成為家長眼中釘的除了其中著名的性暴力橋段外,美國圖書館協會還收到了諸如「促進恐怖主義」與「推廣伊斯蘭教」等激進指控。
經典小說《梅岡城故事》與《致所有逝去的聲音》也都名列2017年最常被檢舉的作品清單。在「性」、「暴力」、「粗俗」與「LGBT」等標籤下,許多作品背負起了「教壞小孩」的罵名。然而不管是誰都難以否認的是,許多文學史上的經典都與具爭議性的議題脫離不了關係。霍桑的《紅字》以外遇題材的爭議性聞名;馬克吐溫的《頑童歷險記》在剛出版時也曾因為粗糙的用詞遭禁;啟發許多青少年的《麥田捕手》更因其中的性描寫與酗酒情節遭到美國高中與圖書館封殺。然而這些禁書到了現代不但被廣泛討論,更成為了公認的優秀文學作品。
而許多具爭議題材的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們直接面對社會中最真實殘忍的部分。人們可能會有錯覺,認為去除所有刺激、杜絕所有資訊後,我們的孩子便能被保護在一個真空無菌的環境裡天真快樂的生活而不受汙染。然而只要活在這個世上,沒有人能夠真正的活著而不去觸及社會及人性偏激而陰暗的一面。這種時候,讓孩子閱讀處理爭議性題材的文學變得格外重要,因為這些故事全都傳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告訴所有年輕讀者「你不孤單」。
莫約2011年,Twitter上開始流傳起標註著「#YAsaves」的標籤。這個tag被青少年文學的讀者用來分享大人眼中「陰暗」、「暴力」、「色情」的書籍如何為他們的人生帶來改變。活動發起初期,Twitter在短短一小時內便出現超過了一萬五千則的響應貼文。文學,無疑具有影響力。而比起隔離與妖魔化這樣的影響力,更好的方法也許是陪著孩子們,利用討論與引導讓孩子認識未來可能必須面臨的世界,也能避免年輕讀者只擷取片面資訊而誤讀作者真正想要傳達的訊息。敞開心胸的接受與面對永遠比禁止來得好。畢竟,有誰能保證將男女生的生殖器分開印,孩子們的性教育就不再是問題了呢?
資料來源:
The Guardian、The Guardian: Dark Young Adult、Sound 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