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unsplash

有些社會對於老人存有許多負面的刻板印象,但這完全忽略科學研究所發現的事實⋯⋯

文/詹志禹(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在已開發國家之中,人類平均壽命已超過八十餘歲。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年處於發展狀態?早期發展心理學界所提出的發展階段理論,包括精神分析學派創建者佛洛伊德(S. Freud)所提出的性心理發展階段、認知心理學大師皮亞傑(J. Piaget)所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以及道德心理學大師柯爾伯格(L. Kohlberg)所提出的道德判斷發展階段等,大多只著墨於個體從出生到青年期的成長變化,彷彿暗示成人之後的心理發展已經定型或停止(宛如身高)。人格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 H. Erikson)雖提出了終生發展理論,但具體證據並不充足。本書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呈現了大量的個案資料與量化證據,生動勾勒不同型態的終生發展輪廓,並具體釐清了影響發展結果的關鍵因素。讀完本書,我們即使忘掉一切細節,但絕對不會忘掉這個印象:人果然一輩子都在發展,一輩子都有機會重新調整自己。我們的過去會影響現在,現在會影響未來;但過去不會決定現在,現在不會決定未來;我們的發展,總是在延續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有延續。

老化:平走高原?溜滑下坡?再攀高峰?

有人雖然承認個體在成人之後還會有變化,但只承認會變老、變慢、變衰退。許多人在工作之後成為「週末運動員」或甚至再也不運動,然後感嘆體力衰退;大部分職業運動選手都在35~40歲之間選擇退休或轉換角色。傳統智力測驗分數曾經顯示,個體大約在25歲左右就停在高原期,大約在35歲之後就開始衰退;創造力研究也顯示,青年期與壯年期的創意產品產量最多,中年期之後便開始下降,雖然下降點與下降速率因領域而不同,但倒U型的大趨勢不變。

當然,也有心理學家發現:受基因影響且講究速度的測驗表現,比較容易在中年之後衰退,但受知識影響且講究複雜度而沒有時間限制的測驗結果,比較不受老化影響。還有心理學家提出更積極的觀點,在皮亞傑理論的四大認知發展階段之後加上第五階段,叫做「後形式運思」(postformal thinking)期,認為有些成人將會:超越抽象邏輯,整合人生經驗;超越絕對觀念,進行辯證思考;超越相對觀念,採取動態整合;超越線性思維,採取複雜系統……。究竟身心健康與思考能力會不會在成年之後逐漸衰退?能不能抗老化?或甚至逆勢成長?有無個別差異?其關鍵為何?本書對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有觸及,其中有些發現甚至讓人非常驚訝,例如「高齡90歲的受試者當中,心智銳敏如同昔日者幾乎達四分之三,頂多稍微變慢一些。」此外,本書也補強了許多人格發展方面的觀點與發現,使得成人與老人的發展圖像變得更為周全與平衡。

上述發展觀點偏向個人主義,甚少觸及社會關係。四年前德國有一組心理學家以「後設分析」技術整合277篇論文研究17萬餘人的結果,發現一般人在一生當中,社會網絡人數也是在青年期(大約25歲)達到高峰,然後逐漸下降,其中個人網絡(能交換資源的網絡)以及友誼網絡(有情感關係的網絡)持續下降,家庭網絡穩定持平,其他網絡(鄰居或工作伙伴等)的數量則視年齡階段或事件而定。但這些研究只反映了數量的變化,看不出關係的品質,本書則清楚顯示:對於預測成功的人生或幸福的晚年來說,日常的喜愛社交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具有安全依附的童年生活、成熟相處(含同理心)的青年生活以及溫暖親密的成人生活。換句話說,愛人與感受被愛的能力才是關鍵。

翻轉老化研究與對老人的刻板印象

有些社會對於老人存有許多負面的刻板印象(例如健忘、失智、倚賴、變醜、體弱多病、無法工作、喜歡回憶過去等),將少數人的現象擴大為全體族群的印象,甚至編造順口溜取笑老人,完全忽略科學研究所發現的事實,包括:健忘與否要看事物的性質而定(老人容易忘記人名卻不容易忘記對他有意義的事物),80歲以上的老人有80%以上並未失智,65歲以上的老人有90%以上都還有生活自理能力等。至於美醜則更是主觀定義的標準,將年輕人的美醜標準套在老人身上,宛如將白人的標準套在黑人身上,或將男人的標準套在女人身上。但社會上對於老年的歧視確實已經造成許多人害怕變老,無奈,老化卻是每一個人必經的道路。本書將會翻轉許多人對於老化的刻板印象,不只是用數字,也用生動的個案故事。

本書有很多重要的發現,包括酗酒對於健康、壽命與婚姻的破壞力(酗酒是離婚的主因),以及成熟的防衛機制對於人際、婚姻、成功、幸福與傳承的幫助。成熟的防衛機制包含利他、預期(心理準備)、幽默、昇華與壓抑,這項發現讓佛洛伊德的理論彷彿陳年老酒再溢香氣。本書也有令人欣慰的發現,特別是證明體質人類學或體型心理學的錯誤,打擊了種族主義的優生學。還有令人驚訝的發現,例如:童年溫馨的家庭生活可以預測成年的軍階晉升,其預測力超過體型、智力和父母社會地位;又如:運動量與肥胖並不影響壽命、政治信念幾乎終生不變等。各類發現,讓我們再度覺察人類的多樣性與發展的複雜性。

從研究方法論來檢視本書,也很有趣。本書最倚賴的「格蘭特研究」對象,當初是一群哈佛男學生,而且沒有黑人,雖然家庭背景涵蓋上、中、下三種階級,但本質上仍是「菁英白人男生」,其樣本代表性極差。還好本研究有納進另一群住在波士頓貧窮區的受試者,以及第三群由史丹佛大學研究的資優兒童女性受試者,並透過相互參照而擴展了研究結果的可類化範圍。不過,本研究長期追蹤受試者七十餘年,直到許多受試者蓋棺論定,其追蹤年代之久、歷經時代變動之巨、搜集資料之豐富以及研究典範之變遷,可謂空前。讀著本書,有時彷彿看到一個孤寂的靈魂演化出悲劇,有時感覺陪伴一個智者優雅地老去。

※ 本文摘自《幸福老年的祕密》,原篇名為〈推薦序一 陪伴孤寂的心靈或優雅的智者?〉,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