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看他吃看他玩,是比自己去吃去玩更高一個檔次的體驗
文/犁客
喜歡美食的人,不見得喜歡讀廚師寫美食的書;喜歡旅遊的人,不見得喜歡讀旅人寫遊歷的書。會烹調菜餚和會規劃行程,不見得就會知道怎麼用文字敘事,更別提吃食和移動,真正進行的感覺相當私己、相當個人,作者的文字描述再好、搭配再多修飾過的照片,都無法替代「親身體驗」這件事。
也就是說,寫書是另一回事。讀者需要的不是知道某道菜多好吃或某個城多好玩,而是知道某道菜在寫作者的嘴裡嚐起來有多好吃或某個成在寫作者的眼中看起來有多好玩。
因此,寫作者的個人特質是要緊的。個人特質對了,那麼寫作者吃的感覺就比讀者自己吃的感覺更有意思,寫作者玩的心得就比讀者自己玩的心得更富趣味。
但「個人特質」同時也是個沒標準的玩意兒,大多數心理分析講的不算無理,但也不會放諸四海皆準,總會出現那種個性很混蛋但大家很喜歡或者個性很正向但看起來很討厭的人。所以究竟一個寫作者的個人特質能否被讀者接受,得看老天賞不賞他這口飯。
例如安東尼.波登。
波登是個廚師,也是個作家和電視節目主持人,他本來唸文理學院,後來改唸廚藝學校,畢業後待過好幾家餐廳。波登十歲時第一次吃生蠔然後愛上美食,最後成了主廚──這種只看頭尾的概述容易讓人覺得他一直屬於高高在上的階級,但其實波登的廚藝修練是從在廚房洗碗開始的,而且一開始為人所知的文章,講的也不是美食,而是紐約餐飲業者的某些不當行為。
或許是因為對吃食的膽量很大、敢嚐試的範圍很廣,加上講話很直接(同時會帶不少髒字),所以波登的文章及後來被找去主廚持的節目,充滿一種難以模倣、無法複製的風格。從最淺白的市井俗話到專業廚藝的專門術語,從極度注重禮儀門面的高檔餐廳到混雜油煙灰塵大聲呼喝的市集小吃,從精緻的菜色到部落的食材,從資本盛世到戰亂國度;讀波登的文字、看波登的節目,和自己去吃去玩有截然不同的體驗,甚至會讓人覺得那是比自己去吃去玩更高一個檔次的體驗。
例如他寫在《半生不熟》這本書裡的種種。
會有這種感覺,不是波登更有預算更能花錢。而是因為他是波登。
波登在2018年6月自殺身亡,曾與他有一餐之緣的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推特上致哀,放了他們在越南小吃店裡一起喝酒吃菜的照片。很難想像有另外兩個西方公眾人物可以這麼衝突地出現在一個東南亞小吃店裡,但看起來又那麼自然美好。
“Low plastic stool, cheap but delicious noodles, cold Hanoi beer.” This is how I’ll remember Tony. He taught us about food — but more importantly, about its ability to bring us together. To make us a little less afraid of the unknown. We’ll miss him. pic.twitter.com/orEXIaEMZM
— Barack Obama (@BarackObama) 2018年6月8日
會有這種感覺,不是波登很會做公關宣傳。他當然很會,但也得因為他是波登。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