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聽說」越南是「母系社會」⋯⋯
文╱廖雲章
二○○七年冬天,我開始學越南語,隔年前往西貢念書時,程度仍停留在一到十還唸得不太標準、複合子音還沒完全學完的階段,越來越發現自己其實沒有語言天分。可是我從不缺課,連遲到十分鐘都會膽顫心驚,並不是因為多麼熱愛學習語言,因為這堂課上,總能聽到許多越南文化的弦外之音,這些傳說流言是我每個週末早起上課的原動力。有故事,語言才有吸引力。
越南文難不難?
越文老師吳庭葳告訴我們,越南語拼音系統是在法國殖民時期建立的,把原本長得像中文的「漢越字」(喃文)統統改成羅馬拼音。對已經成年的臺灣人如我,重新學一套拼音系統並不容易,而且同一個字還分五種音調,分別代表不同意思,跟中文很像,「媽麻馬罵」,外國人來學照樣一個頭兩個大。
老師說,很多人覺得越南話跟廣東話很像,其實跟閩南話相似度更高,有些字的發音根本就一樣。比如「倒楣」的越語發音是「衰」(Xúi),相似度百分百,老師唸出發音的時候,全班爆出笑聲,老師一臉認真地解釋:「真的是衰啊!」
班上有幾位同學是臺商/臺幹,或者正準備前往越南尋找商機的臺灣人,很多人都「聽說」越南是「母系社會」,因為女人幾乎包辦裡裡外外所有事,下田種田作家事,樣樣精通非常能幹。
真正的母系社會中,雖然女人還是做牛做馬,同時也擁有財產繼承分配權,是一家之主、實際的掌權人。可是越南女人並不,看著那麼多漂洋過海來臺工作或結婚的女性,可以略窺一二,掙錢養家的是她們,可是誰得到權力?
老師的課堂故事,說明越南女人堅毅剛強的性格來自傳統價值的規訓,這些都不難懂,就是父權社會重男輕女的傳統、男人遠庖廚的文化,跟臺灣非常相似。張正笑說這是「禮失求諸野」。在臺灣被唾棄的某些大男人行為,在越南都視為理所當然,越是鄉下越是堅固。
比如男人不做家事、不照顧孩子,遊手好閒靠老婆養,都被視為「男人本來就這樣」。大家聽了點點頭,很多在臺灣的越南女人都非常能幹認真,原來是在這樣的文化下被培養出來的。我認識一位越南外配,她看到臺灣男人抱小孩,感動地說:「臺灣男人真體貼,居然會照顧小孩!」我問:「難道那不是他的小孩嗎?」她給了我一個譴責的眼神,彷彿是說:「妳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越南文中沒有「你」
一位初來臺灣的越南人曾說,她覺得臺灣人沒禮貌,因為稱呼別人時都說「你」。後來才知道,越南文中很少用「你」這個字,他們會針對不同的對象稱呼:「哥、姊、妹、弟、叔、伯、衿、嬸」,極為重視長幼尊卑的倫理。
不過,這種談資論輩的稱呼方式,對臺灣人來說卻有點尷尬。一見面,先問候妳:「請問妳今年幾歲?」以便決定要稱姐或道妹。之後一定會問:「結婚沒?」如果結了婚,接著會問:「有小孩嗎?」如果說「沒有」,她們還會急著糾正妳:「不能說沒有,要說還沒有。」接著的問題就是:「打算什麼時候生?」
我重複過這樣的對話不知凡幾,被視為個人隱私的年紀、婚姻、家庭狀況,在越南社會卻是平常的問候,讓人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
其實,認識了一種語言,就是見識另一個異文化,透過語言,了解這個文化運作的邏輯、思考的方式,一點一滴打開視野,像在黑暗的密室裡鑿洞,耐心地敲,方法對了,時間到了,光,就進來了。
※ 本文摘自《流浪西貢一百天》,原篇名為〈開始上越文課〉,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