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內向的人不會生氣,而且容易臉盲?

文/張瀞仁

內向者真的不會生氣嗎?

很多人都誤會內向者不會生氣,其實是內向者表達生氣的方式比較溫和而已,神經大條一點的人甚至完全不會察覺內向者生氣了。反之,內向者常會覺得別人太容易勃然大怒、講話不夠深思熟慮、讓自己很受傷之類。

回溯生理學家懷特.坎農(Walter Cannon)在一九二九年提出的「戰或逃」機制(fight or flee response),是說明生物在面對威脅時,會激發一系列神經和腺體反應,判斷要奮戰或是逃跑。這項理論也被廣泛應用於很多情境中,內向者在面對大量刺激,諸如負面情緒造成的高壓力時就是這種狀況,可以選擇戰(消滅壓力來源,把發怒的對方打昏)或是逃(遠離壓力,戴上耳機或轉身離開)。

然而,我更喜歡《高敏感是種天賦》作者、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Ilis Sand)提出的方法─在責怪他人和自責之間的中庸之道。採取這種中庸之道,比較接近留在戰場上,但目標是降低壓力。

解決問題時,通常兩方會想找出到底是誰的錯,但伊麗絲建議拋棄這種二分法,而把焦點放在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上。尤其對內向者來說,如果因為不喜歡生氣、爭吵,而總是隱忍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長期下來,不僅對人際關係沒有幫助,還可能造成身心疾病。只談涉及自己的部分,盡量提供中立資訊或許是不錯的表達方法,例如「我知道你們答應客戶會盡快處理,但整理每份文件約需一個小時的時間,若你們總在下班前才把文件送過來,我將沒辦法當天處理完。」

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可以如此「翻譯」:

  • 我知道你們答應客戶會盡快處理 善用同理心
  • 但整理每份文件約需一個小時的時間 提供中立資訊
  • 下班前才把文件送過來,沒辦法當天處理完 表達需求

內向者容易想太多,又不喜歡吵架,的確在某些需要快速應對的場合上容易吃虧。但話說回來,只要立場明確,並且使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達出來,其實也不失為一種風格。畢竟溝通的重點不僅止於如何表達,更在於如何讓對方完整接受自己的訊息。

大聲吼叫或捶桌子是一種溝通方式,但對內向者來說,這並不是最有效的;深思熟慮之後,謹慎地提出建議也是一種溝通之道,但對外向者來說,或許早就事過境遷,根本算不上溝通。換個角度想,每個人本來就不一樣,不用強迫內向者變外向,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找到良好的溝通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利用複習,脫離辦公室內的「臉盲」困境

《內向心理學》一書中寫到:「內向者其實對記憶相貌比較不在行」,這點在我身上的確如此。每次看電影時,我那外向的室友都會問:「妳看得出來這個演員是誰嗎?」我絞盡腦汁回想的樣子每每都讓他覺得很有「笑果」。認不得電影明星沒關係,但到了新公司卻認不得同事真的會很窘迫,特別是昨天才剛見過面,今天就忘得一乾二淨。

事實上,不管內向或外向,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不善於記名字。神經學家研究指出,這是因為大腦中處理專有名詞與其他資訊的方式不同。把相貌與名字兩者連起來,就像要把兩套系統交叉比對後整合起來一樣,例如「在會議上發言」的人叫「馬克」。

美國商管作家基斯.羅拉格(Keith Rollag)建議可以利用複誦、寫下來、利用照片比對記憶、聯想等方法縮短記憶所需的時間。我的方法則是畫一張辦公室座位表,把名字、長相、特徵等可以幫助記憶的要點寫下來,時常回想,更能快速進入狀況。

※ 本文摘自《安靜是種超能力》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