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貓貓狗狗就是療癒。比起公主王子,孩子更喜歡動物童話!
文/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譯/徐碧貞
還有另一種原型故事值得一提。如果你讀了《世界經典文學童話》(Fairy Tales of World Literature)一書,你會發現在某些民族的故事中,所謂的童話事實上都是動物的故事,即便是在格林兄弟搜羅的故事中,也有好些動物的故事。根據勞倫斯.凡.德.普司特(Laurens van der Post)的《獵人之心》(The Heart of the Hunter)一書所指,大約八成的叢林故事都是動物故事。動物這個詞在表達連結概念時,並不是太適合的詞語,因為雖然主角是動物,眾所皆知這些動物同時也是擬人的生命體。就如同鷹祭的故事,故事中的老鷹以人形現身,但是不消幾分鐘又再度回到老鷹的身分。叢林故事中也出現類似的想法,有時候故事甚至這樣說:「土狼,顯然是人類,他對他的太太說……」然而,大部分時候並不說得這麼清楚明白,而是故事中的土狼鞠躬答謝,或是造了一艘船等等。這些角色都是動物形體的人類,或是人類形體的動物,他們並不是我們現今所稱的動物。
人類學家爭論他們到底是動物假裝成人類,或是人類偽裝成動物,但是這樣的爭論在我看來是愚蠢到家的。他們就是如其所是的他們,他們既是動物也是人類,沒有任何的原始人會對此感到疑惑,這沒有任何衝突性。從我們的觀點來看,他們是象徵性的動物,因為我們做了另一個區別:我們認為動物承載了人類心靈因子的投射。只要仍有古老的認同,只要你沒有把投射出去的因子再拿回來,動物及你所投射於牠的因子就是相等的,他們是同一個東西,代表原型人類的動物故事,巧妙地呈現這一點。他們是人類,因為他們真的不代表動物的本能,而是我們的動物本能,從這一點來說,他們真的是擬人的。讓我打個比方,故事中的老虎代表貪婪,牠所代表的並不是真的老虎貪婪,而是我們自身如虎般的貪婪之心。當我們如同老虎般貪婪時,我們會夢到老虎,因此這是一個擬人化的老虎。這類的動物故事極為常見,有許多的研究者聲稱,這類故事是最古老形式的神話故事。我傾向於相信最古老且最基本形式的原型故事之一,就是這種類型的──關於擬人類的動物故事;在這樣的故事中,狐狸對著老鼠說話,野兔對著貓說話。
由於我對童話的興致眾所週知,我一再地被某些家庭邀請,對他們的孩子說童話故事,而我也發現在某個年齡層以下的孩子,比較喜歡動物故事。當你從王子和公主被惡魔偷走開始說故事,他們會問:「惡魔是什麼?」等等問題,他們需要太多的解釋了。但是如果你說:「大黃狗對小白貓說……」然後他們就會聽得很起勁,因此動物故事似乎是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故事本身最深刻且最古老的形式。
※ 本文摘自《解讀童話》,原篇名〈原型故事的動物象徵〉,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