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晚上,他們就會開始對著鏡子說話、送禮、提出邀約
文/劉秀枝
★認不得自己了,還以為鏡中是另一個人★
她不認識自己年老的容顏,也分不出「鏡中人」與「實際人」的差別。
「鏡像自我錯認」的現象
七十八歲的陳女士罹患阿茲海默症,認知功能持續退化,生活起居需要人照料。
最近一個多月以來,家人發現她常在晚上對著鏡子喃喃自語,甚至有時還聽到她對著鏡子說:「這些衣服是我的耶!」或:「有人來了,我要去睡覺了。」這些狀況都只在晚上發生,讓家人心裡發毛,外籍看護還懷疑家中上演靈異事件,陳女士在與鬼對話。
不認識自己,但是還認得別人
其實,這是「鏡像自我錯認」現象:陳女士不認識自己的映像,誤以為鏡中影像是另一人,因此自然地與鏡中人交談。
早在一九二八年,醫學文獻就有相關的病例報告,有位罹患了失智症的六十八歲德國男士一直走到鏡子後面,想送金錢和香菸給「鏡中的那位先生」。
鏡像自我錯認的現象並不常見,主要是發生在阿茲海默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的患者身上。大約有百分之二.三到五.四的失智症患者會出現這種現象。不過,也極可能是因為有些家屬對於如此奇怪的症狀難以啟口,而使得相關數據被低估了。
有趣的是,雖然鏡像自我錯認者不認識自己在鏡中的影像,卻能認出身旁其他人的鏡中影像。
為什麼會發生鏡像自我錯認的狀況?關於這種現象發生原因的理論有很多,像是:患者的面部辨識能力缺失、空間辨別和執行能力障礙、視覺及情緒表達的失聯,以及自我感覺的衝突等等,但是都沒有共識。
認知退化愈嚴重,就愈容易發生
鏡像自我錯認一向被歸屬於「妄想錯認症候群」(Delusional misidentification syndromes)的一種。妄想錯認症候群的範圍很廣,包括「卡波格拉斯症候群」(Capgras syndrome):患者認為他所熟悉的人(通常是配偶或家屬)被一位長相相同的冒充者取代了!又如「幻影寄宿者症候群」(Phantom boarder syndrome):患者堅信有某個不請自來的陌生人住在家中。
可能導致妄想錯認症候群出現的疾病,除了失智症之外,還包括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以及右側大腦額葉受傷等神經疾病。
其實就症狀而言,鏡像自我錯認並非是一種妄想,而是一種錯覺。因為認知功能減退了,時光隧道倒退了,使患者不認識自己年老的容顏,也分不出「鏡中人」與「實際人」的差別。
看過小貓對著鏡中的影像亂跳亂抓,一副驚恐、迷惑不解的樣子嗎?人類是少數可以認識鏡中影像的動物之一,即使如此,幼兒也要到兩歲左右才能真正的區分清楚。還不到一歲的小寶寶被抱到鏡子前時,常以為鏡中的自己是玩伴,因此不是用手拍打鏡面,想摸鏡裡的人,就是想轉到鏡子後面去找這個玩伴。因而當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退化到某個程度時,就開始分不清鏡中人只是反射影像罷了。
因此,鏡像自我錯認現象與認知功能的減退有關,認知退化愈嚴重,就愈容易發生。陳女士的鏡像錯認只在晚上出現,但隨著病情逐漸嚴重,有可能在白天也會發生,而且會愈來愈頻繁。
從平和到焦慮,以穩定情緒為優先
每個患者對鏡中人的反應不一。例如,陳女士很可能把鏡中人當朋友,跟她聊天。還有患者會問鏡中人:「我要去買菜,你要跟我一起去嗎?」
但另外有些患者則誤認鏡中人在監視自己,而且無所不在,因而感到驚恐、焦慮或憤怒,會叫喊:「有種你就出來!」甚至要攻擊鏡中人。
所以,處理鏡像自我錯認的方法因人及狀況而異。像陳女士的情況溫和,不造成困擾,更好像是交了一位朋友,家人在了解情況後就順其自然,不必大驚小怪或禁止她,必要時再轉移她的注意力,導入正軌即可。
不過,如果患者認為鏡中人是壞人、在監視自己或甚至偷東西等,而可能出現暴力行為時,最好把所有的鏡子都移走或用布遮蓋起來,以免發生危險。
文獻中也曾有這樣的病例報告:讓鏡像自我錯認的病人改用手拿的小鏡子,就不再發生錯認的情況了。這個例子或許可做參考。
藥物對鏡像自我錯認並無助益,只是如果因鏡像錯認而造成焦慮、混亂或被害妄想,以致影響自身健康或家人安全時,可以請醫師開立藥物,暫時控制其情緒。
對於和鏡中人交朋友的失智患者,就當他們是在一個我們都無法觸及、虛擬的時空世界,找到了安心之處吧。
※ 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原篇名為〈她到底在和鏡子裡的「誰」說話?〉,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