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華文朗讀節】鴻鴻:重新詮釋經典文學的時代性
文/史比野塔
詩人鴻鴻的上一本詩集《暴民之歌》後記是這樣寫的:寫詩之於我,不是在創造什麼精緻的文化,而是在實踐「文化干擾」。事實上穿梭劇場、出版與策展的他,皆是貫徹此一信念而為之。比方這次替華文朗讀節所策劃的「詩歌之夜」,便是希望能重新詮釋六零年代的台灣經典文學作品,開啓與現代對話的可能。
跨時代的對話
「它們其實都是台灣所謂經典的作品,但過去都被當成純文學來閱讀,比較忽略它們的時代性,尤其是對於當時政治上面的諷喻性。我希望透過這次的朗讀,重新解釋跟表演,把這部分凸顯出來。」 詩歌之夜上半場,由鴻鴻與演員劉唐成共同演繹林亨泰、商禽及瘂弦的作品。鴻鴻提到,他特別選這三位被視為超現實主義或現代主義最有代表性的詩人,在文學上他們都具有高度的藝術性。但像瘂弦的作品,題材常見中國北方的懷鄉,或者西方的意象。看似寫遙遠的他者,實際上寫的卻是台灣當時的景況。
鴻鴻自陳,年輕的時候也對這些作家的文學魅力深深著迷,透過他們學習文學。「但到後來我開始稍微懂事一點,才發現原來這些作品不是我當初讀得那個樣子。其實它們都有個潛台詞是以前我沒有讀懂的。」鴻鴻說,當他意識到這件事,開始重新讀這些作品,就像是被他們二度啓蒙一般。
相比過去因為時代限制所採取隱晦的創作方式,現在詩人們得以走上街頭,以文字介入,鴻鴻也不例外。因此在詩歌之夜的下半場,他便邀請了經常在抗爭場合遇上的詩人朗讀。如此將兩種不同時代的文學氛圍拉在一塊:過去以比較象徵式的方法抗爭,現在則多了街頭寫作狀態的作品。
但同時鴻鴻也自省,當使用的文字如此直接,當初迷人的文學性會不會消失?「你可以不用隱晦的表達自己的立場,但在陳述時,因為我有某種角度、戲劇性,讓它還是具有閱讀的快感跟魅力。這就是所謂的文學性、文學價值。我也試圖在尋找這些東西。」
革命的文藝復興
雖然許多學習的養分來自1960年代,然而對彼時才剛出生的鴻鴻而言,那仍舊是個「想像的年代」。鴻鴻說,當時西方如火如荼的發展各種思潮,《現代文學》、《劇場》、《文星》雜誌等都曾引介這些思潮,但台灣卻因為處於戒嚴時期而沒受到影響,一直到七零年代才進到台灣人的視野裡。即使如此,他認為此刻不論是藉由策展、雜誌或電影節來重新談論年輕人「沒有經歷過的六零年代」還是很有意義。「那個年代的革命精神,到了八零年代整個被新保守主義所壓制,大家越來越保守。所以現在重新呼喚一個革命的文藝復興,應該是蠻必要的。」
台灣過去十年來經歷非常大社會的轉變,包含政黨輪替、許多議題的開發與推動。「我們其實非常需要一個來自不同源流革命精神的支援。」因此在2014年太陽花學運時,大家開始讀卡繆的《反抗者》。「當然卡繆的《反抗者》在他那個年代是被視為比較保守的反抗,但放到我們現代有新的能量出現,我覺得這個就是一個重新詮釋的機會。」
「我也希望重新藉由重談六零年代進行重新詮釋,因為台灣其實歷經二次政黨輪替,所有事情的可能與不可能都越來越明顯。」鴻鴻說,以前可能會覺得政黨再輪替一次,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做到。但當發現如此仍有許多事情做不到的時候,就知道沒有投完票就在家睡覺這麼好的事,「我們一定要繼續革命!」
四大主題之夜:台北場/詩 歌 之 夜
2018華文朗讀節X鴻鴻
陣容:
鴻鴻、劉唐成、蔡仁偉、廖偉棠、阿芒、張芳慈、蔣闊宇、陳令洋、謝明諺、陳穎達時間:10/07(日) 19:30-22:0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7A劇場)
【報名頁面】、【活動頁面】關於節目
詩是時代的見證,但在戒嚴的年代,這樣的見證往往被文學性所掩,隱沒不彰。 今晚,鴻鴻將以後解嚴的眼界,重新解讀林亨泰、瘂弦、商禽的名作,剖析其政治意涵,並由演員劉唐成演繹。同時邀請多位各世代詩人針對不同的政治、社會及普世人權議題,以詩作提出不平之鳴。現場並由謝明諺的薩克斯風和陳穎達的吉他,與詩作跨界對話。
「防風林的外邊──政治、音樂與詩的朗讀夜」將分為「重讀台灣現代詩名著」和「詩朗讀」兩個部分進行。
Part.1
隱藏的抗爭──重讀台灣現代詩名作(朗讀林亨泰、瘂弦、商禽)
詩人鴻鴻朗讀,加上劉唐成的現場演繹,重現台灣名作家的經典著作。Part.2 詩朗讀
詩人蔡仁偉、廖偉棠、阿芒、張芳慈、鴻鴻、蔣闊宇、陳令洋帶來七人朗讀,結合薩科斯風手謝明諺和吉他手陳穎達的音樂演奏。
華文朗讀節 Wordwave Festival
台北華山|高雄駁二|屏東 10/4-10/7 同步舉辦
粉絲專頁台北|10/1(一)-10/3(三) 華山光點電影院《讓想像力自由》電影專題放映
|10/4(四)-10/7(日)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7A中3館2F拱廳.青鳥書店
高雄|10/4(四)-10/7(日) 駁二特區INOURTIME、三餘書店、城市書店、高雄文學館
屏東|10/4(四)-10/7(日) 青創聚落、孫立人將軍行館、屏東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