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朝大家未能想到的地方去寫。」──專訪林立青

「我想朝大家未能想到的地方去寫。」──專訪林立青

文/犁客

「很多人問我:接下來要寫什麼?」林立青說,「但老實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寫什麼。」

2017年出版《做工的人》之後,林立青從一個在臉書上寫文章描述工人日常實況的工地監工,變成暢銷作家,有些狀況沒變,但他看開了;有些狀況變了,而他認為自己眼界開了。

「例如網路上還是常有人覺得我的論點偏頗。」林立青說,「我認為我就是站在勞工立場、替沒人幫忙發聲的工人講話,本來就沒要維持超然中立,有人愛講這個那就講吧。不過成為作家之後,認識了比較多其他階層的人,發現其實資源相對豐厚的階級,一個人提出新點子時,其他人會相互幫忙、出資出力,真正付諸行動的機率比較大,和我身處的階級不同──我認識的大家常常是相互吐嘈一陣,就不了了之。」

林立青一直都很明白社會上的階級差距,只是親身親歷其他階級的日常,對箇中差異的體會顯得更加實際。成為作家之後的另一個不同,是找他合作的單位變多了,「我不排斥講話,所以講座邀約能去就去,」林立青說,「也有一些和NGO的合作。」

NGO的預算一向拮据,而與林立青接觸的NGO所關懷的對象,正是林立青相當熟悉的底層群眾。

串接不同領域的能力

「萬華這裡有街友導覽員,不過我想讓店家和街友的關係更密切一點,」林立青說明,「所以我幫忙訓練街友們介紹美食,導覽中順便帶遊客吃美食,店家對街友也會更友善一點。」

如何將介紹美食的方式教授給街友,需要一些巧思。林立青自己喜歡各種小吃,有一段時間,他的臉書貼滿他在不同地方尋獵平民美食的動態,彷彿打算轉型成介紹美食的網紅,「其實那時就是在四處研究試驗怎麼介紹好吃的東西;」林立青笑著,「我把介紹的方式講給街友聽,多試幾種方法,講個三十句,他總能記住五句吧?這在他導覽時就派得上用場了。」

林立青這種串接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能力,在《做工的人》中就已顯示:一如他將導覽話術教給街友,他也將工地日常以讀者容易接受的文字展現給大眾。「我有我的觀察力啦,」林立青笑道,「而且我希望大家都看得懂。」在第二本書《如此人生》當中,林立青對於工地生活寫得更細,但也開始向外延伸,觸及其他階層及領域的工作者。

事實上,林立青注視的方向與他所站立的位置,正是他的文字無可取代的原因。

社會上最弱勢的人

「有編輯和我聊過寫提案爭取國藝會的補助;」林立青說,「我想了好幾個,不過有的題目編輯不確定評審會不會喜歡,有的題目編輯擔心有點太嗆了。」

那些讓編輯有點遲疑的題目,包括寫台北的性工作者地圖啦、寫政府不要的人啦,「其實我很想寫更邊緣的,例如毒品,或者更實用一點的,例如社工;」林立青表示,「我覺得社會上最弱勢的人,就是不知道怎麼求援的人,或者是你想要幫助別人但不知有什麼資源,寫社工對他們或許有幫助。也有人要我去投台北文學獎,拿筆年金之後專寫NGO,但我不是很想爭取年金,啊就沒什麼寫作計劃嘛。」

林立青覺得沒有長期寫作目標的好處是不會因為寫不出來而感覺哀怨,出版社對此也保持開放態度,表示他想到什麼計劃都可以來談。「大概是因為我比較乖,寫不順沒法子準時交的話會告訴編輯,寫不好也會拿給編輯看。」林立青笑道,「總編告訴我,寫不順要延個幾天、寫不好要改,這些都不會惹編輯生氣;編輯最怕的作家有幾種,一是找不到人,二是一直說沒問題到了最後一天什麼都沒有,三是編藉口騙人或直接消失不聯絡。」

朝大家未能想到的地方去寫

「雖然現在好像讀者人數一直流失,但我相信一段時間之後大家還是會重新開始閱讀;」林立青認為人還是需要閱讀的,「文字可以讓人理解某些原來不了解的事,而且傳播得越廣,需要的成本就越低,還可以一再重讀。」而儘管嚷著「沒有寫作計劃」,但不管是那些和編輯討論後沒送出去的題目、還是最後拿到國藝會補助的「沒落的職業和沒落的人」,林立青關注的群體與書寫的目標,一直相當明確。

如此人生》當中關於工地之外的幾篇文字所接觸到的族群,大約超乎多數出版社從業人員的日常接觸範圍,所以全是林立青主動去接觸、理解,進而寫下紀錄的。「找到值得書寫的內容然後開始寫、專注寫,這個很重要。」林立青道,「作家好像很多,但如果細分專長書寫的項目,就會發現專注寫特定題目的並不多;寫得越專注,讀者的回饋就越多。」

藍領階級的生活樣貌與文學經典的閱讀經驗,讓林立青成為一個奇妙的組合體,無法直接複製,也無法制式養成;「現在每隔一陣子重讀托爾斯泰,還是會覺得啊咧這個寫作門檻太高、我跨不過去啊。」林立青哈哈笑著。書寫工地百態及勞工人生的作家,林立青不是第一個,但本身就在工地工作、以整本書的篇幅記述勞工的作家,林立青不但第一個,或許還會是唯一一個。

「我想朝大家未能想到的地方去寫。」林立青說,「趁現在大家願意讀我寫的東西,出版社也願意出我寫的東西,要朝大家沒想到、沒注意到的地方去寫,讓在那個地方生活的人,聲音可以被更多人聽見。」

林立青的工地人生:

  1. 喝保力達B的托爾斯泰──專訪《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
  2. 《做工的人》林立青:關於寫作──理解人性的方式,以及創作的原因
  3. 身邊那些擁有能力提供生活所需的人和技藝,從課本裡根本學不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