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守法,更要知法:法律白話文運動《召喚法力》新書發表會側記
Photo Credit: Unsplash

除了守法,更要知法:法律白話文運動《召喚法力》新書發表會側記

文/林宣瑋

白話文運動的根源可追溯自五四運動,今年也剛好是五四運動的一百週年。儘管白話文已經走入民眾的生活,但許多艱澀難懂的法律文字仍然尚未「白話」,依舊像天書一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一群有志的法律人成立了「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簡稱「法白」),用淺顯的文字來解釋晦澀的法律。除了網路之外,他們也將心血集結成冊,在第一本《江湖在走,法律要懂》打響名號之後,他們更將觸角深入台灣的各個議題,並於今年初推出《召喚法力》。出版商台灣商務的李進文總編輯說,第一本書的新書發表會辦在金石堂城中店,現在城中店已經結束營業,但法白還在。李進還文打趣道,要在法白生存,必須維持「四個必須」,必須有熱情、必須有理想、必須耐操、必須賣肝。畢竟要將艱澀的法律用簡白的文字表達出來,著實是相當累人、耗腦力的事情。

不過,「難道將法律用簡顯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就足夠了嗎?」法白的站長楊貴智認為,如果講到法律普及,一般人往往認為就是解釋法條、介紹法律知識、讓民眾知道自身有哪些權利,但這樣子不僅限縮法律的層次,只強調守法的部分,從策略面來看「這件事情網路上其實已經有許多的媒體在做了」,法白勢必得從中做出差異,才能吸引更多讀者。

對法白而言,「守法」固然是很重要的層面,但他們希望更進一步讓民眾「知法」,了解法律為何要這樣訂定、哪些部分可以幫助生活、哪些部分會干預生活。「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是合理公義的,有的時候法律本身就是不公義的來源。」楊貴智舉例,像是《HIV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刑事訴訟法》有些規定其實是有侵害人權之虞。若僅是單純地介紹法律是什麼、要求民眾守法,很容易忽略思考法律究竟是否正確的面向。

帶著這樣的訴求,《召喚法力》分成六個主題,從婚姻平權到勞資衝突、從性交易到言論自由、從勞資衝突到台灣的國家定位,幾乎每一個都是目前台灣社會中「吵得火熱」的議題。楊貴智說,「認識法律如何改變生活,人們的生活如何改變法律,即是這本書的宗旨。」

婚姻平權:為何要修民法呢?

「婚姻平權就是知法的好例子。」楊貴智一語道破,如果把婚姻平權定位在如何「守法」,婚姻平權就不用談了。法律規範了現有的家庭制度,但同時也給予一定的束縛,但隨著社會的變化,法律也必須做出相對的因應措施。「法律不會是個問題,而問題的答案也不是法律。」

面對同性族群的需求,大法官認為現行的法律已無法補足,因此作出了釋字748號解釋宣告民法相關規定違憲。楊貴智強調這樣的議題往往也能帶動一定的法律層次思考,這也開啟後來修民法還是修專法的法律辯論。

不過,相對於其他議題的中立態度,法白在同婚議題上很明確地支持修改民法,這點也讓一些人認為不妥,覺得法白不應該做這麼明確的表態;然而楊貴智與其他共同作者認為,並不是說中立就是絕對的客觀,有時「掩蓋意識形態才是最可怕的」。而法白之所以會支持這樣的修法理由,是因為「這樣的立場可以撐過法律檢驗。而且我們認為這樣的表態對人權或對法律都是有幫助的。」

在《召喚法力》中,法白的作者除了談2018年的同婚公投之外,也談當人民意志與憲法理念原理原則不相容時應該如何取捨、婚姻家庭制度的相關法律應如何運行等問題。而婚姻平權更是少數突破公私法領域的議題,十分值得繼續深究。

九二共識:台灣是否為一個國家?

如果說婚姻平權談的是「家」的問題,那麼九二共識談的就是「國」的問題了。在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之後,許多「台灣究竟是否為一個國家」的爭論紛紛興起,這也讓同是法白的共同作者、專長為國際法與人權法的蔡孟翰律師思考該如何闡述這些問題。對生活在台灣的民眾而言,國家地位是屬於國際法的高空領域,跟日常生活不會有太多交集;一旦國人在他國領域出事,「相關嫌疑犯或案件會被送到哪裡處置,就有很大的影響,孫安佐事件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國際法規範的對象是國家,但台灣究竟是不是個國家,內部與外部似乎有著不同的解讀,而這也形成當今許多人對「九二共識」有著不同看法的淵源。蔡孟翰解釋,從1992年開始,兩岸之間不斷進行交流,包括辜汪會談、國統會等等,「談了許多的東西」,這些談話在2000年開始彙聚,主流的媒體才稱之為九二共識。就台灣本身的角度來看,不論是憲法或是憲法增修條文,都不斷地強調自己是中國,而中國等同於中華民國,但就對岸的立場來看,這個中國顯然並不那麼簡單。九二共識並沒有真正地解決國際定位的問題,只是用拖字訣把問題延後,也因此才產生一中各表的術語。蔡孟翰說明「一中各表的意思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都認為自己是自己的,到底怎麼統一,那就之後再說。」也因此在國際法中存在著的模糊空間造就了台灣當今國家定位的紛爭根源。

言論自由:假新聞與言論審查

在國際法中常常出現說話曖昧的情況,但現實生活中,「話就是要說清楚」,才能表達自己的立場。憲法第十一條保障的言論自由賦予了今天你我可以說話的權利,但隨著網路酸民、假新聞的出現,言論自由是否存有一定的空間受到高度的審視。目前在補習班任教的劉珞亦表示,以往常說的限制言論自由,是指國家透過法令來審核人民的言論,如以前戒嚴時期的廣告審查,政府會禁播不利於自身的廣告,直到大法官後來進行釋憲,表明除非言論會有立即損害,否則不能禁止。

但時間空間已經不同。劉珞亦表示,如果言論自由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法益,那麼刑法上就會有誹謗與公然侮辱的制度來解決;但若言論自由危害到政府的施政,那麼有沒有措施可以制衡,如果做了,會不會形成另一種言論審查?制衡與審查只在一線之隔

性交易:面對人類的真實需求

人們除了「說」的權利之外,還有「性」的需求。自古以來社會中都存在著滿足人們性需求的娼妓,但在傳統的概念下,她們總是被冷落的一群,成了社會中所需、但又無法發聲的弱勢族群。法白在《召喚法力》找了四個背景不同的作者寫了六篇文章,包括台灣的性交易歷史、日本與他國的性專區,無獨有偶的是這六篇文章都提到了大法官的釋字666號。釋字666號從罰娼不罰嫖的規定,變成娼嫖都罰,性交易主題的主講人江鎬祐謔稱,「這樣看起來似乎很平等,但實際上合理嗎?」如果性是大家所需,那法律是否可以有個較為圓滿的設計,而非僅是直接禁止、處罰。

社會福利:如何保障弱勢的權益

除了性少數之外,法白也十分關注台灣其他的弱勢族群,關懷目前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否足夠。主講人王鼎棫認為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國家的台灣,這樣的問題會益加嚴重。從釋字485號來看,國家有義務提供社會福利,但每個社福政策的背後都有左、右派的思考邏輯,如博愛座的設立、長照制度的財源,每部分都會牽涉到根本的思想、意識形態問題。王鼎棫也認為除了社福制度之外,台灣也面臨許多居住正義的問題,如近期的板橋大觀社區就碰到住戶居住在國有地而面臨迫遷的問題。弱勢族群可能可以用社會福利制度補救,但這些面臨迫遷的民眾,是否也有相對應的「法律」能夠扶助,也值得更多思考

勞動關係:追求更好的工作環境

勞資糾紛在台灣社會已經不是新鮮事,從之前的一例一修到最近的機師罷工,表示台灣勞資雙方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主講人龍建宇有兩個相當「衝突」的主修,一個是國際商務,另一個是勞動福利,這也使得他能夠從老闆與勞工的角度分析問題。面對勞動時間太長的問題,龍建宇認為社會上常有民眾會嗆說「阿不想做可以不要做」,但事實上有多少人能夠對等地跟老闆談判,縮短自己的勞動時間?他強調,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中,勞工手中握有的資源就是勞動力,勞動力是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場上交易,然而勞動力與其他商品不同,其無法跟勞工本身的人格權、生命權與健康權分離,於是便產生了社會學所說的「異化」的問題。勞動法作為規範勞動市場的法,便是要維持勞動市場的秩序。在《召喚法力》中,法白談了許多的勞動問題,如加班、工會覆蓋率、職災補償、職場性騷擾等,都是一般人很可能在職場中會面臨的狀況。

除了「知法」之外,《召喚法力》在最後面還是介紹一些民眾常混淆的法普知識,像是電視上常看到的申告鈴,其實是給以前不識字、不會寫書狀的人使用的,若民眾希望請檢察官申冤,只要走進地檢署的收發室即可。現在電視上常看到的按鈴申告其實多是給媒體拍照使用,已經失去原本的功用。

知法才是守法的基本:

  1. 把法律專業資料當成有趣的冷知識吧!──專訪「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楊貴智
  2. 【法律白話文運動】線上的盜版影片違反著作權法,那我線上追劇有沒有違法?
  3. 【法律白話文運動】工會是什麼?工會能幹嘛?工會一直跟資方對著幹,會不會出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