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白取春彥與冀劍制走入12位哲學家的世界:《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新書發表會
文/林宣瑋
每個人的生命總會碰到大小問題、人們常會陷入困頓、摸索的沈思,但其實生活中每個生命的轉角遇到的問題,可能已經有哲學家思考、摸索過,在面臨問題時,我們是否能像哲學家一樣,追尋問題的根源然後找到解答。
為了幫助云云眾生,《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誕生了,除了回答生命中的哲學問題之外,這本書也是一本中日合作的產物,由《超譯尼采》的作者白取春彥與華梵大學的冀劍制教授共同完成,並藉2019台北書展的契機,兩位作者在城邦書房與讀者相見歡,主持人為有名的媒體人御姊愛。白取春彥第一次到台灣,剛從淡水玩回來的他覺得台灣與他的想像不太一樣,「相較於台灣,東京顯得很擁擠,競爭感覺很激烈,台灣看起來不太有壓力,比東京更舒坦一些。」
冀劍制其實不喜歡公眾演講,他認為哲學本身是一種對話,「當你有任何想法,就問出來,我回應你。」寫書也是一種對話,他會想像著一個聽眾跟他對話。他在寫作時會一直想著要寫給台灣讀者,後來知道要在日本出版,又會想像日本讀者。
中日合作
《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的最大挑戰是兩位作者同時寫作、同時進行翻譯,對出版界來說是種很新的一種挑戰。日本Discovery 的藤田總編輯也提到,這本書從策劃到最後完成花了兩年的時間,出版社要融合兩位作者的寫作風格,持續調整方向,這是一次很寶貴的經驗。
冀劍制認為,「寫書時要融合兩個作者的風格其實很困難,太過考慮對方怎麼書寫對寫作者而言也是個障礙。」於是他決定在寫作的過程當中不要思考對方如何寫,這樣才能順利下筆。完稿後他與白取春彥聊天,發現他也有相同的困擾,也是採用拒看的方式來解決。
「不過拒看其實一下就破局了,因為台日雙方的編輯也都會過目兩個人的稿子,然後給作者意見。」白取春彥也說冀劍制的寫作風格也影響著自己。如果寫作時一直這樣東想西想,真的是沒完沒了。最後他決定就像寫情書給戀人一樣,平鋪直敘地寫下來即可。
《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的選材也一波三折。其實在一開始合作時,出版社讓兩位作者各選十個人,選材的標準是哪個哲學家對作者的影響最大,然後冀劍制選的十個人再由日本編輯選出六個,而白取春彥的則由台灣編輯負責。這樣的選材方式是想選出那些對台日社會都很重要哲學家,達到最大公約數。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嘛?
御姊愛最感興趣的是書裡面談到的「無知之知」。蘇格拉底曾經提到,嚴重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因為不知道自己缺乏思考能力,因此很容易大放厥詞。缺乏無知之知的很多人,很容易認為自己很懂某件事情。冀劍制認為,「有時在某個領域你好像以為你懂了什麼,因為你只懂了什麼,所以你只看到你懂了什麼。」無知之知的人也不去看書,也不會去請教別人,因為他們不知自己不知。
冀劍制舉了某個資深編輯跟他分享過的一個情形。那位編輯發覺有些作者對於自己寫的東西很沒自信,但卻很愛對書的封面設計指指點點,但其實作者在自己的領域是專家,但在封面設計是外行。
「人反而是越專業越謙虛,因為很多東西都不懂,所以不敢亂說。」冀劍制又舉了另一個生動的例子,「絕大多數的父母都認為自己是教育專家,但其實真的是這樣嗎?」在教育這一塊,父母是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但似乎每個父母都知道自己該如何教小孩。
冀劍制認為我們應該從中小學教育開始教導一種概念,「我們對某件事情越有把握時,可能是越有問題的。」這樣才能避免無知之知的重道覆轍。
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嗎?
這本書裡面也談了幸福。
白取春彥說,「一個人如果想追求幸福,那麼幸福就會遠離你,如果只是想單純地追求幸福,這樣子反而容易失去幸福。」他解釋道,幸福只是一個概念,概念其實是無形的,這個概念是腦子中想像的東西。想要找到一個理想的人去結婚可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白取春彥更強調,網路時代只是把各種概念強塞給年輕人,年輕人開始會去追求些很不實際的事情,與其追求想像的幸福,不如看一看實際存在你周邊的人,跟周邊的人談戀愛可能更實際一些。
「越追求幸福,幸福會越遠離你,因此要學會知足。」知足很簡單,只要滿足作為人一個人的原始慾望即可,能夠吃飽睡飽,過上一個安全的生活,沒有過多的奢求,就是知足。
談到傳統白馬王子與白雪公主因結婚而幸福過日子的童話,冀劍制也提到很多的研究已經證明婚姻與幸福沒有關聯。「結婚只能獲得追求婚姻的幸福,但不代表能夠獲得婚姻的幸福。」很多人過於注重「結婚」的形式,忽略了「保持關係」這件事情。他也給在場觀眾建議,一般而言,如果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很好,那跟他能夠有好的婚姻關係的機率比較高,因為他懂得學習如何跟人相處,自然也比較能理解婚姻間相互維持的要點。
關於成功這件事
許多人會覺得哲學家不好相處,與一般大眾有著不太一樣的價值觀,但冀劍制認為,這種「不好相處」其實源自於唸哲學的人會去思考很多「真的是這樣嗎?」的問題。
「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如果人生未來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很好的事業成長,就是失敗的人生。」因此每個人都在學業、工作中汲汲營營,大多數的父母也將這種價值觀灌輸到小孩身上。但對哲學家來說,如果學生不想追求事業成功的人生,想追求安穩的人生,然後他現在過著安穩的生活,這樣又錯在哪裡呢?因此某些擁有強烈價值觀的人會認為哲學家不好相處,因為哲學家一直在挑戰他們對事物的判定。
但另一面來說,「哲學家比較理解人們在想什麼。」有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哲學家反而比較懂。因為哲學家懂得無知之知,便會努力想把不足的部分補齊。這使得他們會去盡量了解每個人在說什麼話。
對白取春彥而言,真正成功的人是能夠活用自己能力的人。「如果說有錢就是成功,但是如果這個人無法發揮能力就有錢,那他還不是成功的人,甚至他還是個不幸的人。」他又以小孩子為例,小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充分活用了自己所有的能力,按照這個判斷,小孩就是成功的人。如果一個成年人一直覺得自己還沒成功,那表示他還沒發揮他覺得自己所擁有的能力,他建議:找到發揮自己能力的場所,就是發揮自己的能力,就可以獲得成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