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四塊玉文創

戶外活動怎麼拍?攝影專家教你拍得過癮,玩得盡興!

文/邢正康

力求自然,是使用閃光燈的最大原則

使用閃光燈當然是為了追求畫面的明亮與好看,但是使用人工光源如果控制不當,就算主體明亮曝光正常,還是不好看。例如開啟機身上或外接在機頂上的閃光燈時,強烈的光線幾乎是由鏡頭旁射向被攝物體,造成被攝物體或人物夠明亮,但是背景一片漆黑,或是在背景之間形成明顯的陰影。或是當距離被攝物體遠一些時,閃光燈又不夠強等情況。

一般內建閃光燈的消費型相機通常不可能有很強的閃光輸出,也無法轉動燈頭方向,所以使用上的限制很多,而使用獨立的外接閃光燈就可以有很多的控制操做手法,讓畫面看起來充滿變化又顯得自然。

1. 改變閃光燈的出力值(閃光補償)

在正常情況下,閃光燈的擊發強度是以TTL 測光的數值決定的,因此會讓主體

的明亮程度符合測光錶的數值。閃光燈的照射強度是有限的,所以在能影響的範圍以外,仍然是現場光的強弱在主導相機測光數據。所以會有以下二種情況:

1. 若現場環境的亮度是不足的,會讓主體比背景看起來明亮。

2. 若現場環境的是明亮的,擊發閃燈本來是為了讓主體不顯得過於黑暗,但是卻會因此讓主體和背景顯得一樣亮。

以上無論哪一種情況,其實都不大好看,如果想要讓畫面有明暗的差異,在不改變相機光圈與快門數值的情況下,就必須改變閃光燈的輸出強度,這就是所謂的「閃光補償」(在相機上的符號通常是「」)現在的器材都可以在有TTL 功能的條件下改變閃燈輸出強度,不管是增強或是減弱。

例如現場光的強度相機測光錶測出f8 的數據,此時閃光燈的出力受到TTL 自動控制的影響,也就會輸出相當f8 強度的閃光來照亮主體,雖然主體曝光的程度與背景相同,但是卻往往顯得不夠自然,若以手動的方式強制閃光燈減弱光量的輸出,這樣就可以得到使人滿意的作品,或者說是盡量看不出人工補光的痕跡。

一般的相機能夠增減的閃光補償幅度都有到正負3 級左右,使用機身上的閃光燈如果想要讓畫面看起來自然一些,改變閃燈輸出強弱是一個好方法。如果降低輸出時,會讓被攝主體看起來不那麼明亮,或是增加閃燈輸出時,會讓被攝主體看起來更為明亮。藉由改變閃光燈輸出的強弱,是可以製造一定程度明暗差距,讓畫面顯得自然些。

那麼如果在強光下刻意降低相機的曝光值呢?例如刻意降低1-2 級的曝光,若如此會得到主題明亮,背景暗沉的畫面,這也是一種凸顯被攝主體的一種手法,通常用於拍攝人物居多,這個叫做「壓光」。但是閃光燈的出力要夠強,不然畫面只會顯得曝光不足。

2. 慢速快門

前面提到過,閃光燈擊發的瞬間極為短暫無法控制,但是快門速度是可以由操作者決定,即使是長時間曝光,閃光燈的擊發照亮感光元件仍然只是短暫的一瞬間。所以,如果閃光燈沒有照射到背景的話,使用慢速的快門可以同時記錄到背景的現場光和被閃光燈照亮的主體,讓前後的亮度不至於差異過大,也保留了現場的氣氛。

例如這二張在山林裡騎單車的圖片,(首圖)單車是一直移動的狀態,快門速度慢+不使用閃光燈,相機固定位置沒有跟著追焦,此時會得到景物清楚而單車模糊的結果。也是單車一直移動的狀態,也是鏡頭保持固定沒有跟著追焦,同樣快門速度慢但是搭配使用閃光燈,因此能將地面濺起的水珠凝結,而周圍景物也保持清晰,背景也有維持一定的明亮度。

3. 透過反射

閃光燈擊發的光線可以夠過反射,而不是直接照射在被攝物上,透過反射最大的好處是讓光線比直射光更柔和。當使用外接閃光燈時,在室內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讓燈頭轉向朝上,讓閃光燈的光線先擊中天花板,再反射回被攝物,這個又稱為「跳燈」。使用「跳燈」時也是有限制的,天花板最好是白色,不能是深色,不然光線會被吸收,如果是其他顏色,則會改變反射後的色溫。

另外,「跳燈」反射下來的光線強度會下降,如果天花板過高,則很有很能會強度不足,因此必須增加閃光燈的輸出量,通常是1-2 級。當然也可以由側面的牆壁來反射,但是由於角度的關係通常不夠好看。在戶外的場合當然就沒有天花板了,但遇到有大面積傾斜的岩石、岩壁環境時,也可以這樣做。為了要解決反射後的色溫偏移,採用RAW 檔拍攝就能在後製處理時,透過軟體輕易校正色彩(這也是使用RAW 格式的好處)。

4. 離機單燈

外接閃光燈除了安裝在機頂之外,也可以離開機身於任何方向使用。現在的無線遙控技術已經很成熟,有效距離都可以很遠,而且能夠透過安裝在機身上的「發射器」控制各項輸出調整,也能保有TTL功能。

閃光燈離開機身當然是為了改變光線照射的角度、方向,讓畫面可以獲得更好

的立體感與質感,操做原理其實很簡單,只是若不想額外攜帶一支三腳架固定閃

光燈的話,就只能請另一同行的人手持,只要位置沒有障礙物阻擋就可以。或者也可以選擇適當的位置「放置」閃光燈,只是會受限於現場的地形地物。

5. 離機單燈+ 傘

閃光燈如果離開機身,可以製造的光影效果就非常豐富了,如果再加上一把反射

傘,更能夠讓光質更柔和有質感。對於拍攝不會移動的植物之類的題材,如果有攜帶閃光燈固定座和腳架,只要將燈架佈置好即可安心拍攝,而且可以任意變換燈光位置以獲得不同的照明效果。

但如果是拍攝會移動的主題,例如動物或是行進間的人物時,使用固定的腳架應該不太方便,此時最好是有一起外出的隊友幫忙手持閃光燈和反光傘比較方便,只要燈光的反射角度正確,一樣可以獲得很理想畫面。

6. 離機雙燈+ 單傘

只要沒有使用反射傘或是其他可以透光的材料,裸燈的直射光總是顯得很強烈而

刺眼,在戶外使用反射傘是最可行的柔光方式,若能夠攜帶二顆閃光燈搭配一支反射傘,其實已經可以獲得非常理想的光線質感與佈局了。

通常是搭配反射傘的燈光當作主光源,架設位置在被攝物的45 度角側上方(可自行微調嘗試),另一支裸燈則可放置在逆光的位置,只要不是正逆光,這支裸燈可以為主體帶來很好的邊緣透光效果,或是改變一點角度,也能照亮背景。

雙燈的效果當然比單燈更好,但是不但得多背負一顆閃光燈與電池組,操作也比較複雜,當然樂趣也比較多。只要是同時使用二顆以上的閃光燈,就可以考慮不同的光比輸出。

7. 控制光比

離機閃光燈就是將原本裝置在相機上頂部的外接閃光燈拆下,而不受限的只能安

裝在機身上使用。目前各家相機廠牌的離機閃燈技術大同小異,幾乎都是以無線電訊號方式來控制機身與閃光燈的相互同步連動,還有TTL 功能、曝光補償等重要功能。透過一個獨立安裝在機頂熱靴座上的訊號發射器,就可以無線控制多顆閃光燈。

雖然離機閃燈的操作看似複雜,但是其實也不難理解,現在的閃光燈都有TTL 的功能,若我們同時使用二顆閃光燈,可將離機閃燈視為「A、B」二組,這二組閃光燈無論出力是多少,只要在TTL 模式的運作下,加總起來的亮度就能夠符合測光值,並且可以分別控制A:B 的光比。也就是可以控制哪一顆燈的出力要比較強或比較弱。

例如是將光比設定「A:B」為「2:1」,當閃燈擊發時,A 閃燈的出光量就會較B 閃燈強上一倍,但是總亮度仍然符合TTL 的要求。如果有第三顆燈呢?其實也可以加入或是不加入這個TTL 群組,因為通常第三顆燈都是作為效果燈使用而非拍攝光源,這個第三顆閃光燈使用手動控制輸出強弱會比較方便。

8. 前簾同步與後簾同步

現代相機由於快門結構的方式,所以閃光燈的擊發時間可分為前廉或後簾同步,二種擊發的亮度都一樣,只是擊發的時機有差異。

相機的曝光的過程為:按下快門鍵的同時,快門前簾會瞬間向下移動,此時進入曝光狀態。當曝光時間結束後,快門後簾會立即跟上,整個曝光過程便結束。所謂前簾同步就是快門前簾開啟後的那一瞬間擊發閃光燈,而後簾同步則是在後簾關閉前的瞬間才擊發閃光燈。

前簾同步:

快門開啟開始曝光時便擊發閃光燈,移動的物體便被閃光燈瞬間照射而顯影凝結,但是閃光燈熄滅後快門後簾尚未關閉,所以該移動中的物體仍然在繼續曝光的狀態,只是不再繼續受到閃光燈照射,因此只有不夠亮的現場光,直到快門完全關閉為止。所以畫面看起來像是物體向著相反方向移動。

後簾同步:

快門開啟開始曝光時直到最後一刻後簾快要關閉時才擊發閃光燈。所以移動中的物體在快門開啟時便開始受光,只是不夠強所以只能看到殘影,但是在快門即將結束曝光時擊發閃光燈,所以移動的物體在曝光行程的末段才清楚的凝結顯影,所以畫面看起來像是物體朝著行進方向移動。

因此,前簾同步適合拍攝沒有方向之分的主體,後簾同步則適合有速度感的動拍攝。

本文介紹:
戶外攝影實戰祕笈:帶你從海底拍到山頂:裝備器材、攝影技巧、野外知識,一步一步教你拍出高品質的作品》。本書作者/邢正康;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數位攝影全攻略
  2. 十面講堂:風景、旅遊、人文攝影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