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本身就是有感官的夢境——《花街.廢園.烏托邦》
文/張文薰(台大台文所副教授)
《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為前田愛《都市空間のなかの文学》的中文譯本,原書初版在一九八二年問世,本譯本之底本為一九九二年發行的筑摩學藝文庫版本(一九九八年第四刷)。文庫版發行之際,作者前田愛已經故世,可能因為如此,這位與河合隼雄世代相同,成名更在柄谷行人之前的文藝評論家在台灣較少為人知。文藝評論家是日本社會獨特的知識分子公眾身分之一,論者從心理學、社會科學、文史哲學研究或創作等專業出發,對於當代的文學出版、電影戲劇、藝術展演等行動進行精湛而尖銳的評論,其獨到著作的影響力甚至引領思想。前田愛正是以本身的日本近世研究為基礎,關懷同時代文學與文化現象,在他溘然早逝之際,已為日本文學界帶來讀者論、都市論等嶄新的關照方法與出色的觀點結晶。
本書是日本現代國文學研究者的必讀書目之一,也是擁有眾多學術經典的筑摩學藝文庫之招牌出版品,名列二十世紀日本思想名著。在以實證主義為主流的日本文史研究中,本書反映西方結構主義興起後的思辯方式,從以敘事、抒情、憂思為主的文學文本之中,看出都市空間形同一種「制度」,支配著生活起居、遷移行走其中的人的意識。同時,個體的都市生命經驗,經過作者與都市小說的再現,更反過來影響人在面對自我與外界時的意識,劃定出日常世界的界線與群體生活的輪廓,成為都市的定義基準。現象學的思維,是前田愛處理都市—作者—文學—讀者—都市之間關係的基礎。在現代文學史中,都市經驗被視為青年離開故鄉前往中央集權國家,經歷失落、成長而體認到個人身為集團一員之現實的自我發展歷程。相對的,前田愛的方法強調都市經驗更是身體經驗,以個人為原點環顧四望,從身體為圓心感知環境;如此一來,關於都市的論述所趨,就會從文學史的建立集體認同,暈散到意識的發生,更因為讀者在文字介面的空間交感、跨越內外界線,都市得以由追求效益的治理象徵,收縮聚斂至凝視自我的核心所在。
本書共有十八篇論文,除了方法論的首章之外,依討論對象的年代排序,從十八世紀江戶末期的人情本,到一九七○年經濟高度成長期的內向世代小說。對於日本現代文學感興趣的讀者,可將本書視為一部現當代文學史來閱讀。現代文學絕非橫空出世的成果,描述當代小說敘事中來自傳統物語、江戶戲作的迴音,以及關照和歌俳句之用典修辭法綿延至都市空間意識的蔭影,最能展現前田愛的國文學深厚底蘊。
對於空間論感興趣的讀者,可留意「圓環」、「型態」、「視線」等,在〈序〉中以數學、物理學概念鋪陳而成的空間拓樸學概念,如何貫穿全書,落實為文本分析的具體手段。空間批判理論起源自西方思想,前田愛則運用日本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與統計資料的分析成果,以及關於日本傳統文藝中的空間要素,加以在地實踐的修正。相對於西方世界對於高塔、屋宇、閣樓等處近乎回歸信仰的敘述模式,前田愛從二葉亭四迷、夏目漱石的小說中看出日本家屋中的二樓深藏秘密、家族聯繫更裂縫滿布,卻也從缺口蘊生個人意識與都市中嶄新情感關係的契機。
另一方面,挑選特定作品或地點,加以按圖索驥式的閱讀巡禮,也是進入本書豐饒世界的方式。穿過觀光客湧動的雷門與觀音寺,在賣場的巨大水族箱後窺見川端康成的淺草;或沿著傳法寺通漫步到樋口一葉的吉原。夏目漱石筆下的高等遊民就住在 JR 山手線旁的高地深處,那土崖下埋藏著永井荷風的童年。銀座四丁目交叉口樓頂的時鐘雖不再敲響報時,新橋、日本橋、京橋這一路的炫目燈火,仍挑逗著追尋文明開化的心緒。在東京之外,前田愛還討論了帝國首都柏林與殖民都會上海,當你站在歐洲大城的圓環凱旋門前,或許也可以感覺到百年前懷抱救國大志的森鷗外,陷入事業與愛情之間拉扯的悲傷;更發現外灘上交錯的人影不只是談著傾城之戀,橫光利一也預言了日本的浪子神女,終將在黃浦江浪奔浪流中沉浮滅頂。
本書開篇就提示出文學與存在的關聯──文學文本的創作與閱讀,宛如沉浸夢境空間。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夏目漱石《夢十夜》的第一夢──情人說自己將逝,百年後再會。茫然自失的「我」接受了情人的遺言,在墓旁數著日升日落,直到百合花開,方知百年光陰已過。人每每嚮往飛翔與開闊的未來,但往往在都市的角落發現自我追尋的寂寞。輝煌燈火,繽紛聲色,都市閃爍著情人的明眸,吐露著永遠在未來的承諾。到頭來,都市並非實現夢想之地,都市本身就是一個有感官的夢境,帶領著你前進,讓你能凌越日復一日的索然與孤寂。
我因為對於早期台灣青年之東京經驗的興趣,在留日期間由本書論文〈二樓的寄宿處〉接觸到前田愛的都市空間以及讀者論研究。台灣小說中,來自殖民地的青年透過租屋,成為日本家庭的準成員;他們徘徊於學院、劇場與舞廳,對房東的女兒,做著自由戀愛的空笑夢。原來,關於帝國與殖民、自由與封建二元對立下的自我認知,可以透過都市空間的再現分析,而呈現得如此躁動又哀悽。文學的內容考察,在對於都市生活的嚮往與失落的論述中,和當下台日關係的狂熱與疏陌產生連結,自我的生命經驗彷彿已在夢中發生過,因此更具身體性、也更加個人。著手翻譯後,才察覺前田愛縱橫於理論與文本、西方思想與日本知識,其流麗暢快的筆致下,涵蓋了日本文學史的精粹與一九七○年代百花繚亂的文化論述,其對於都市文學的關懷,更早在西方「空間轉向」之前。
本書因此是哲學方法與在地文本對話的典範。前田愛為日本國文學示範出比較文學、符號分析的專業視野,更提點門下學子走上台灣研究之路,這次在台灣出版中譯本,或許兼具比較文學與東亞文化跨域研究的意義。本書展現了日本文藝評論與批判研究的豐饒廣博,惟在性別論述層面稍嫌單薄,這一點或可作為當代日台社會中個體情境差異的對照基礎。期待讀者能透過都市這種空間「制度」,對於身在台灣的自我,產生更深妙精微的覺知意識。
※ 本文摘自《花街.廢園.烏托邦》譯者序,原篇名為〈都市空間夢十夜〉,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