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院出身的更善用數位工具打理生活啦──專訪「電腦玩物」站長Esor
文/犁客
「常有人以為我是資管相關科系的;」Esor笑道,「但我是中文系所畢業的。」
Esor,網路暱稱「異塵行者」,更多網友對他的認識,或許是「電腦玩物」部落格的站長──這是個討論如何善用3C產品提供工作協助、時間管理、生活瑣事或者休閒娛樂的部落格,負責撰寫站內所有內容的Esor,自然常被誤以為有資訊或理工相關背景,但Esor認為,正因為自己並非科班出身,所以才讓這類文章的內容顯得與其他「資訊達人」不同。
「讀我文章的讀者會發現這些文章更親切、更生活;」Esor說,「因為我不是從技術層面去談數位工具能夠發揮哪些功能,而是從生活需求的層面去看:數位工具能夠協助解決什麼問題。」
能夠跳脫技術層面、更貼近一般使用者、以通順流暢的文字去談3C工具的應用,和Esor唸的不是資訊相關科系、而是中文系不無關係;而有趣的是,會開始思考這類應用技巧,也與唸中文系時的需求有關。
「我本來就對3C的東西有興趣,蠻早就接觸電腦,所以對電腦技術的應用一直很注意。」Esor說,「不過真正去想這類技巧的時間,其實是在做研究準備論文的時候。在整理資料的過程當中,會覺得說:我們的方法一定只能夠像以前一樣用紙本做筆記嗎?有沒有可能有一些更快速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率。其實我們唸中文糸的人更需要這樣的工具,因為我們有非常大量的資料、要整理的筆記很多,所以那個時候我就已經開始研究:有沒有這樣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
Esor「利用數位工具協助作業」的想法相當實際有效,但有時也會聽到反對的聲音。「例如有的人會覺得不用手寫字就沒有靈感啦、使用數位工具就會失去某些寶貴的東西之類的;」Esor說,「但我覺得在這兩者之中應該某種調和點才對,可以利用數位工具的便利,但保有我們原來做事的那種『感覺』。我會想從這樣的立場出發尋找方法。」
從「解決問題」的立場去使用數位工具、思索應用方式,所以無論是硬體設備還是軟體程式,Esor的分享並非一味追求最新最炫的版本,而是「我可以用這個硬體/軟體做這件事哦」。
這樣才能達到原來的需求
而這種準確掌握目標、依此尋找解決方式的做事技巧,讓Esor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整理系統與時間管理哲學。
「例如我們常常會誤以為自己要花很多時間去做分類整理,才能保持高效率,但仔細想想,你的分類整理真的有幫你快速找到資料嗎?我覺得大多數時候是沒有的。」Esor解釋,「因為分類時常遇到一個難題:我這本書的這份資料分在這一類,但它可能也適合放在另一類,就算是自己分的,基本上還是會忘記,如果不會忘,那就是你很常用的,根本不需要特別分類。」
也就是說,分類的原意是為了增加工作效率,但最後的狀況常是工作效率和先前差不多,反倒多花了一段整理分類的時間。「這時候數位工具就比傳統工具更合適,可以多重分類,也可以利用關鍵字搜尋,根本不用記分類,這樣才能達到原來的需求:保持高效率。」
本職是出版社編輯,但自己不但維持高頻率的部落格貼文、寫書,還常應邀去演講分享工作術及時間管理技法,「斜槓」任務這麼多,Esor發展出來的工作系統發揮了很大的功用,「而且我去講這些會很有說服力,因為我就是利用自己的系統、同時進行很多事的人。」
不過,Esor也相當務實地指出,工作時設定合適的目標是另一個重點──設定一個完美的理想目標,是否可能讓計劃拖延到最後、甚至陷入混亂?如果要避免這個狀況,那麼該如何重親規劃目標,反倒可以有效地完成每個環節?
「就像編輯工作時,總會遇上作者對作品有意見、可能沒法子如期交稿還想修改的狀況;」Esor舉例,「這種時候,我會問作者:這本書你是想當成代表一生的經典著作?還是預做目前思考的總結、推廣理念、接觸到更多人?大多數作者都會說是後者。然後我再和他溝通:這本書目前你覺得有些問題,你在這個階段有部分無法解決,所以我們必須擱置無法解決的、先去解決可以做的,那你就可以做出現階段最好的結果。你在明年、後年可以再推出新書或新版,一步一步接近更好的狀態,但你一定要先有這個階段的完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在這樣的心理建設之下,我大多數的作者都會同意。」
背後其實是有哲理觀念的
新作《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是本詳述Esor如何建立時間管理系統的書,不是單純僵化的步驟教學,而是帶領讀者思考並建立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式。在這本Esor自己的作品裡,可以看到同樣的編輯思維,他在書中自承,他仍持續思考如何改良、精進這套系統。
「確認自己想解決的問題,找出目標,知道要修改哪個環節,就會找到會被這個環節連動的下一個環節,最後定出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系統;」Esor表示,「這些其實並不只是『工作術』或『時間管理』,背後其實是有哲理觀念的。」
繞了一圈,似乎又說回文學院的養成背景了。「的確,」Esor點點頭,「我本來就喜歡讀哲學和比較理論的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