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紙本印刷復活!印刷術的再創作——大人的自宅活版印刷術活動側記
Photo Credit: 青鳥書店

【評書青鳥】紙本印刷復活!印刷術的再創作——大人的自宅活版印刷術活動側記

文/華正函

「存放很久的印刷版,到現在都能印,這是印刷讓我很感動的地方!」在數位化作為主流的今日,「PAPERWORK紙本作業」創辦人Miki與「字田活字排版實驗室」負責人高鵬翔憑著自身對印刷的熱愛,在習得傳統技術後,融入創意,讓舊產業在新世代裡延續。二位分享印刷與排版的關聯與傳統工藝的創新,在青鳥書店裡透過對談,與觀眾激盪出印刷的另一種可能性。

設計與印刷實務的並行及推廣

提及PAPERWORK紙本作業的出現,Miki說它和「小福印刷」是並行的,小福印刷負責處理較複雜的印件,而PAPERWORK則著重在推廣活版印刷。「走在學習活版印刷的這條路上,我很慶幸有很多外國人解答我的諸多疑問,而過去十多年的印刷經驗,也有助於學習活版印刷。」從設計師轉向印刷工程的Miki,談著她與印刷相識的過程,秉持著「以紙為本、以作為業」的初衷,從2014年做活版的想法萌芽至今,她對活版的熱情不減反增。

Miki分享她購入海德堡活版印刷機時,得手夢幻逸品的雀躍溢於言表,這臺1970年製造的機器讓她嚮往十年之久,她稱之為「活版印刷界的勞斯萊斯」。談及印刷的紙材,「日本和果子或清酒上常見很特別的貼紙,我都納悶臺灣什麼時候才會有,國內貼紙大多使用較廉價的紙張,如果想製作相同品質的貼紙,每一色我們都必須親自調出來。」這臺具歷史痕跡的活版印刷機,讓Miki能做出與國外相同品質的作品,對印刷也有了更多嘗試的空間。

承襲傳統排版工藝的再創新

「小時候家裡是做印版店的,後來生意不如預期歇了業,我對印刷便存在著一股『近鄉情卻』之情。做活版印刷要追溯到2013年,朋友帶我拜訪日星鑄字行,當時想著如何與日星合作,透過創新,延續日漸凋零的印刷業。」高鵬翔說,「活版印刷體驗盒」的雛形於焉誕生,它以厚紙材取代傳統鉛角,兼具降低成本與減輕重量之效。活印盒簡化了原本複雜的印刷排版程序,同時也作為大眾認識活版印刷的媒介,傳統工藝從陌生的技術,轉化成人人都能參與的藝術。

「『字田活字排版實驗室』的名稱源於日本,他們稱活字排版為『植字』,植字就像是把字種入鉛角,字是秧苗,鉛角則是土壤,所以我會說我在做田的部分。」高鵬翔分享道。

與日星鑄字行協力合作後,高鵬翔曾向幾位老師傅請教傳統技術,他說自己在對話過程中,意外地從中挖掘出歷史的脈絡。「日治時期的第一家報社《臺灣日日新報》座於中華路與衡陽路交叉口,後來變成新生報,其它報社也紛紛在周圍成立。萬華因地緣關係活版印刷開始蓬勃發展,據老師傅的描述,那時候的萬華每四家店就有一家是跟印刷相關的店家,而⺠國 78 年政府規定大型企業必須遷出台北市,規模較小型的印刷店就僥倖地存活了下來。」高鵬翔回溯活版印刷在臺的發展歷程,觀眾能因為補足這段歷史缺口,進而對排版的認識更加完整,而更多與活版相關的歷史足跡,他以圖解方式記錄在《老師傅的排版桌》一書之中。

Miki在結尾時笑說,「我真的很喜歡這個東西!很多長輩都認為活版印刷已是夕陽產業,難以理解我做這個的目的。」即使大環境下印刷業的榮景不再,但他們仍堅毅地走在印刷這條路上,承攬首屆的《活版今日:活版印刷節》,未來也將延續過往的經驗,匯聚國內外設計師、印刷產業工作者展開新的對話。多數人認為逐漸式微的產業,在他們眼中是蓄勢待發、含苞正等待綻放的花朵。

【評書青鳥】紙本印刷復活!印刷術的再創作——大人的自宅活版印刷術活動側記

【活動預告】

紙本印刷復活!印刷術的再創作——Vol.2 視覺設計的印刷實驗場

|講座時間|2019/03/31(日)19:00 – 21:00
|講座地點|青鳥書店(華山文創園區 玻璃屋二樓)
|報名方式|https://reurl.cc/lgMvd
➤ 入場費 200 元,附台灣在地茶飲自取。

|講者簡介|

➤ O.OO Design & Risograph ROOM

O.OO是由兩位平面設計師組成的一間設計工作室,結合Risograph印刷技術,他們致力於較為實驗性的設計模式,結合Risograph鮮明的色彩已成為作品特色之一。

三年間作品分別受紐約TDC和東京TDC獲選,並且陸續被被Victionary(香港)、BranD(香港)、三度(香港)、idea Magazine(日本)等出版社之專書收錄,其中出版的也被It’s Nice That 評選為TOP 25 Graphic Design of 2016。2018年東日本株式會社邀請參與「Tokyo seeds」計劃,為東京JR EAST總部做行銷設計計畫,年底則受邀為荷蘭Magical Riso國際研討會講者。目前除了致力於平面設計、孔版印刷(Risograph)外,仍會不定期出版作品,在可預見的未來將透過為文化傳佈創造新的影響力。

➤ Project On Museum 負責人彭冠傑

Jay(彭冠傑)是一位以台灣台北為根據地的平面設計師,自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畢業之後,他回到台灣並於2016年成立設計團隊 Project On Museum博物映項,並聚焦於品牌與視覺形象識別設計。2017年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邀請參與「Door to Asia」計劃,並至日本陸前高田市進行地方品牌再造合作。同年,獲日本知名設計雜誌+81 Magazine評選為44位影響下一個時代的新銳設計師之一。

他的作品曾收錄於APD亞太設計年鑑(中國)、+81 Magazine(日本)、Asian Creatives(日本)、亞洲青年創作平台(香港)、新平面雜誌(中國)、Imprint 2(中國)、CTA亞洲創意對話(台灣)、Cutout Magazine(馬來西亞)、The T Magazine(韓國)等各國設計出版物中。近年獲獎包含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奬、澳門設計雙年展等。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數位時代想印刷:

  1.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少點狗血比較顧目瞅~閱讀《活版印刷三日月堂:第一部/星子的書籤》
  2. 這樣也行? 大日本印刷要把電子書閱讀器當紙書賣!
  3. 謎一般爆紅的《想睡的兔子》= 隨需印刷顛覆市場的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