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活化石:縣道197線
臺灣公路的鋪面主要為瀝青混凝土鋪面,即俗稱的柏油路;另一種是使用於加減速頻繁路段且路面較硬的水泥鋪面。而在柏油路尚未普及之前,大部分的公路鋪面都是細碎的石子所鋪成,隨著瀝青鋪面逐漸普及,石子鋪面開始慢慢從西部消失,只剩下高山及東部的偏遠路段。當高山及東部的公路也開始鋪上柏油路時,有一段路卻一直保持著石子路的原始風貌,彷如時光凍結了一般,它就是縣道197線。
在東部的縱貫公路系統中,沿花東縱谷谷地而行的是台9線,沿海岸山脈東側太平洋岸而行的是台11線,串聯了花東地區山海二線的各大景點。除了這兩條縱貫公路外,還有二條沿海岸山脈西側山區而縱貫的公路,在花蓮縣境為縣道193線,臺東縣境則為縣道197線。這兩條公路大多行經人煙稀少的地區,偶爾經過小部落,路幅亦窄,大多維持著六至八米的路寬。其中的縣道197線自臺東縣池上至臺東市與卑南鄉交界的石川,全長將近六十公里,因地處偏遠,多行經山路,車輛亦少。其中鹿野鄉的寶華至延平鄉的鸞山,有著全程十四公里的碎石子路面,這十四公里路均在山區,沿著曲折的海岸山脈西麓逶迤蛇行,沿途沒有任何聚落及民宅,也罕見人車,因為路面由一層厚厚的碎石子鋪成,碎石本身相當鬆動,對車輪而言毫無支撐力,車輛行駛在上面顛簸難行,更別說是騎摩托車及腳踏車。
我第一次將摩托車騎進碎石路段時,還不適應碎石路騎法,猛催油門卻讓後輪不斷空轉,連帶向後噴了許多石頭,差點打滑摔車。面對這種毫無抓地力、後輪猛打滑的路況,真有些驚慌失措,但基於挑戰全程的夢想,硬著頭皮騎到底。這段碎石路的全程幾乎是雙腳放下,輔以「腳力」讓摩托車勉強前行,如果是碎石鋪面比較薄的區域,車行速度可加快;若是碎石鋪面非常厚的地方,甚至連下車牽車都困難,有幾度甚至騎在路旁山溝旁露出混凝土的地方,這十四公里路只能維持時速十到二十公里的極慢速度前進,花了一個多小時才騎完,而且身心俱疲,不過卻小有成就感。公路總局在碎石路的起、終點處均立牌警告「碎石路面十四公里,請小心慢行」。
這十四公里因為人煙稀少,沒有聚落,仍保有原始的自然風景。有時轉了一個彎之後,公路竟掛在棕褐色的壁崖腰間,有時又進入了原始森林中,整條公路成了綠色隧道。雖然路面的鋪面由碎石子構成,但不代表是因政府沒錢才鋪碎石。縣道197線不管是山坡地的養護、護欄的設置,均不馬虎,所以關於這段碎石路的保留有兩種說法:一為地質說,因為行經路段地質脆弱,容易坍方,若鋪柏油的話,也許很快就要重鋪,乾脆鋪碎石;二為保留說,因為這是全臺灣僅有的碎石子路,加上沿途無聚落民宅,為了讓僅存的「公路活化石」不消失在歷史中,所以維持著原本的樣貌,不進行瀝青的鋪設。
火車有蒸汽車頭的動態保存,當然公路也能有碎石子路的動態保存。我認為保留說應該是主因,畢竟這段路早已有既直且寬的台9線公路可替代,就算鋪了瀝青也少有人車會利用這段路,而碎石子路留著,對臺東縣而言,無疑又是另一種觀光資產,近年來不少愛好挑戰的單車騎士也常將縣道197線列為征服的對象。不論如何,請公路總局及全國民眾一定要好好珍惜這十四公里的碎石路,它是臺灣不可多得的公路文化資產。
本文摘自《逐路臺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馬上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