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pedia

熟讀兵書,卻讓諸葛亮痛心的接班人──馬謖

文/普通人

諸葛亮支撐著搖搖欲墜的蜀漢,《三國演義》對此虛構了曹魏五路大軍攻蜀漢的戲碼,歷史沒那麼戲劇化,不過情勢一樣險峻。首先曹魏重臣紛紛來信給諸葛亮,要求蜀漢稱藩,當然是被諸葛亮嚴詞拒絕,還回罵一頓。你看,咱們亮哥面對國家主權問題上多有 guts!

諸葛亮也趕緊派使者向孫權修好,蜀、吳兩國恢復邦交;至於國內南中地區出現的動亂,諸葛亮起初礙於國喪,只能暫且不理。醞釀了兩年時間生聚教訓,諸葛亮才親自領兵南下,僅花了半年便平定叛亂,南中征伐所獲得的戰利品,大大充實了國庫,蜀漢政局逐漸穩定。

之後諸葛亮又花了三年時間蓄積國力,寫了一篇讓全臺灣學生背個半死的〈出師表〉後,興兵北伐曹魏。

這次北伐有人出包了,不是別人,正是諸葛亮相當器重、寄予厚望的馬謖。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描述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在諸葛亮南征時向其建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採納並也發揮了巨大功效。後來諸葛亮北伐曹魏時,便命馬謖為參軍,時常與他通宵討論軍情。

馬謖直到街亭戰前,都沒有統兵作戰的經驗。當時的人都覺得諸葛亮的決策「怪怪的」。結果當然就是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被魏軍殺得大敗,諸葛亮的首次北伐前功盡棄。

馬謖失街亭,對諸葛亮而言絕對是極為沉重的打擊,不僅是北伐得重頭來過,重點在馬謖違背了諸葛亮再三耳提面命的指示,這讓極為重視紀律的諸葛亮感到心寒。

最後諸葛亮決定「揮淚斬馬謖」,這故事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了。但《三國志》對於馬謖被處死的記載,卻有三種說法,分別是:

(A)「下獄物故」,關在獄中死亡。

(B)「戮謖以謝眾」,將馬謖處刑,以示負責。

(C)「謖逃亡」,馬謖沒被處死,逃走了。

究竟哪個答案才是正確的呢?

決定好了嗎?

Final Answer?

Final Fantasy?

我要公布正確解答了喔!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送分。

先不要噓!也不要把書蓋上!聽我解釋!做人要有「銅鋰鋅」,好嗎?

雖然《三國志》對此事的記載看似互相矛盾,但稍微統整一下,還是解釋得通的。

很有可能是:將馬謖下獄→然後馬謖逃亡被抓回來→最後在獄中處刑。

可是《三國志.馬良傳》裴注引《襄陽記》,記載著馬謖當時在獄中寫信給諸葛亮道:「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讓人感覺馬謖應該是從容就義了,怎麼還會做出逃亡這種沒格調的事呢?所以馬謖到底怎麼死的,或是他根本沒有死,這是一個未知的謎團。

諸葛亮為什麼可以饒廖立一命,反而自己的愛將馬謖卻要下令處死呢?主要還是因為馬謖犯的是軍法,沒有確實執行軍令,而導致全軍敗北,絕無轉圜餘地。最後要說的是諸葛亮一樣只針對犯罪者本身,不殃及家人,對馬謖的子女們依舊善待有加。

諸葛亮律己甚嚴,此次兵敗除了歸咎於馬謖失職,跟自己的私心影響決策也脫不了干係,於是他自請貶官,連降三級,直到後來北伐有所戰果,才又回任丞相。

※ 本文摘自《非普通三國》,原篇名為〈讓孔明痛心的接班人──馬謖〉,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