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教室裡出現一顆不定時炸彈,誰要當拆炸彈的人?
文/王意中
在校園服務過程中,我留意到,老師的某些反應往往會讓聽者(家長)感到無奈,並且害怕聽到那些話。
●這些是家長害怕聽到的話:
1.我怎麼可能有那麼多時間?
2.這是資源班老師的事!
3.我們班上學生那麼多!
4.這樣對其他學生不公平!
5.他應該要去看醫生!
6.他這種情況應該要吃藥!
7.你們不能這樣教孩子!
8.我沒有辦法!
9.他應該要去讀特教班!
這些話的背後,多少在傳遞一個訊息:雖然你們不斷告訴我,這孩子有多少的特教需求要受到幫助,但我只想告訴你們:「我的時間、心力和能力就是這樣,別期待我增加額外的負擔或工作量。」
這些話,也讓我擔憂眼前的老師面對教室裡的特殊需求學生,特別是情緒行為障礙孩子,可能無所作為,不想有任何改變。
同樣的情況,對於老師來講,有時家長的回應也讓自己在教學上,感到使不上力。縱使自己想對眼前的特殊孩子提供協助,但是,當遇到不是很積極的家長,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的狀況停擺,問題愈來愈惡化。
●這些是老師害怕聽到的話:
1.這是你們老師要做的事情!
2.我很忙,隨便你怎麼處理!
3.我管不動他了!
4.我沒辦法!
5.你不用跟我說這些!
6.老師,我覺得這是你帶班的問題!
7.他在家裡沒有這些問題!
8.以前的老師也沒有反映過!
9.安親班老師說我的孩子在那邊很好!
10.醫生說我的孩子沒問題!
11.都是○○○同學影響我的孩子!
12.我想這是你個人的情緒問題!
13.老師,你結婚了嗎?
14.老師,你有小孩嗎?
15.老師,我看你應該剛從學校畢業吧!
16.老師,你教書幾年了?
17.我們本來想要給○○○老師帶的!
這些內容反映了家長在教養上,存在的無力、無奈、無所謂或無所作為。然而,面對眼前孩子的問題,並非只是單方面由學校老師或相關輔導、特教系統付出,就能應付的。
特別是當關係最切身的家長缺乏改變的意願與動機,來協助自己的孩子,這對於老師們來說,真的是情何以堪。
【意中心理師說情障:親師溝通】
在許多特教研習場合裡,我總是強調,希望相關老師與家長能夠更進一步地了解,眼前特殊需求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慢慢地,透過認識與了解,而拉近親、師、生之間的關係。
必須很現實地說,當班上有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對於老師、學生以及家長來講,都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我一直很佩服第一線的班級老師,在課堂上,除了進行教學之外,還得面對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對於課堂教學、節奏和秩序,可能造成中斷。
我深信,當第一線老師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更有了解,家長也同時提供應有的支持與合作,這時受惠最大的會是我們的孩子──有特殊需求而需要協助的孩子。
【情緒行為障礙的輔導與教養祕訣】
●殘酷的教學現實
我們能夠幫上什麼忙?
許多老師面對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往往顯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能夠對這些孩子幫上什麼忙。甚至於認為自己的專業沒有辦法處理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因此對孩子在教室裡的行為問題,往往自認為束手無策。
特別是情障孩子的異質性,使得第一線老師面對這些孩子的時候,顯得捉襟見肘,往往受困於對這些孩子身心特質的陌生,造成在互動以及應對上,互踩地雷。
課堂上,當這些衝突產生的時候,立即受影響的就是老師的教學。因此,當老師的教學被中斷,除了老師立即感受到時間的壓迫感,和教學現場的掌握受到威脅之外,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壓力,以及班級裡其他學生的反應、同學們與特殊學生之間的衝突等,都使得第一線的老師不知道該如何因應。
●消極因應的無形代價
殘酷的衝突狀況,讓老師浮現一種消極的態度,索性不去解決眼前的問題,或者直接順從孩子的一些情緒行為反應。
比如:「孩子不上課,那我就不去要求他,反正課業成績低落,是孩子必須承擔的,或者是家長要煩惱的。遇到孩子在課堂上咆哮,不理會我,總之我就繼續上我的課,他要咆哮,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或者:「要是孩子動不動就離開教室,我繼續上我的課,失去受教育權益是他的事情。只要在安全範圍內,孩子還在學校裡,我們做老師的就不用去操心。」
或是這麼想:「孩子在教室裡不說話,我可沒那麼多耐心慢慢等,頂多就是上課時不問他,既然他不想說,我也不強迫他,彼此就找到一個相處的平衡點,我不需要給自己徒增麻煩。在課堂上,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等待他開口回應。」
對於孩子來講,老師的不理解形成一股壓力。在教室裡,他需要去面對別人如何解讀自己的情緒行為狀態;而當與同學之間的互動出現疏離、衝突,他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情況下,最後很容易拒絕到學校上課。
對於同學來說,教室裡像有一顆不定時炸彈,不知道眼前這個同學什麼時候會突然歇斯底里或發脾氣,在這種情況下,索性大家就採取一種自我保護的狀態,維持遠距離,免得自己遭殃。
至於家長,由於孩子在教室裡的學習停擺或出現情緒行為問題,而不時受到老師的電話召喚,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這很容易導致親、師、生之間的衝突,一波、一波又一波地發生。如此,反而讓老師的班級經營更加陷入困境,親、師、生陷入三輸的局面。
●開啟親、師、生溝通的良性對話
在親師溝通上,由於各自的角色、立場,以及所面對的情境不盡相同,因此,在對話過程中會激盪出各種不同的意見衝突,這點很自然。
親師溝通的目的,不外乎是以孩子享有合理的受教權益、讓班級經營與教學順利進行為最優先考量,親師彼此取得最大的合作、默契與共識。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若一個老師有意願去了解孩子的身心特質,那真的是很難能可貴的事。
甚至如果老師願意針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做一些調整或改變,孩子和家長都會感謝你。
本文介紹:
《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本書作者/王意中;出版社/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