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xels

海洋微塑膠,要塑膠還是要地球?

撰文/李永適;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

在夏威夷外海用細網連續拖撈八分鐘, 就能撈起2459個塑膠顆粒,大多數只有沙粒大小;細網也撈到一團碎裂的漁網(右方)和一個塑膠瓶蓋(右下方)。

我們看得到的海洋垃圾是漂浮在海面上的瓶罐、塑膠袋、廢棄漁網,以及堆積在海岸邊的廢棄物。經過長時間的陽光照射、風的吹襲與海水沖刷,垃圾最後分解成微小碎片,變成我們看不見的海洋微塑膠,這些不到5 公釐的塑膠顆粒,對海洋生物、地球環境以及人類有什麼影響?繼2018 年6 月號雜誌封面主題〈要塑膠還是要地球〉令人印象深刻的塑膠袋冰山影像之後,我們在這一期雜誌要持續探討的主題〈誰吃了海洋微塑膠〉是科學家最新提出的觀察與發現。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的科學家在夏威夷海域執行了三年的研究計畫,發現孕育幼魚的海水表層含有數量龐大的微塑膠。在歐胡島外海,海面上薄薄一層如浮油般的表層水,富含有機微粒,各種魚類的新生幼魚都在這裡覓食,包括岩礁魚類、中層海水魚和深海魚,科學家發現海面油狀物裡的微塑膠數量是仔魚數量的七倍之多,仔魚很容易就誤食塑膠微粒。他們解剖了650 條仔魚後發現,這些體長8-13 公釐的仔魚,有8.6%體內含有塑膠。一旦仔魚吃下了微塑膠,食慾與成長速度都會降低,可能影響到生長與繁殖速度,甚至魚群的數量。而大型魚類吃下小魚的同時,也吃了多少微塑膠?捕食魚類的海鳥是否也受到了影響?這些塑膠顆粒進入食物鏈之後,最終回到人類身上。

人們隨意丟棄在河流與陸地的垃圾,每年平均有900 萬公噸被沖刷入海,這些垃圾隨著海流在全球漂散。過去我們見到塑膠垃圾對海龜、鯨魚、鳥類造成傷害,而微小的塑膠顆粒,也隨著海流聚集到幼魚覓食的海水表層,引發更多我們看不見的問題,在這一期雜誌,透過科學家的顯微鏡,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並同時思考,人類的行為如何衝擊著海洋環境與地球生物圈。守護海洋與地球家園已經刻不容緩,請共同加入我們的「要塑膠還是要地球」減塑行動。

※ 本文摘自《國家地理雜誌2019年06月號》, 立即前往試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