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即使書名是《局外人》,但真正能引發共鳴的,始終都是如同你我一般的「局內人」們⋯⋯

文/劉韋廷

自二○一四年《賓士先生》開始的「霍吉斯三部曲」,可說是史蒂芬.金創作生涯中較為特殊的著作。在這個系列裡,過往以恐怖小說聞名的金,不僅首度挑戰他個人十分喜愛的冷硬派偵探小說,到了二○一六年最終作的《我們還沒玩完》時,更回頭將他擅長的超自然元素融入其中,使這兩種看似水火不容的風格就此合而為一,讓人既能當成偵探追兇的推理小說來讀,也可視為具有超自然元素的恐怖驚悚小說來看。

有趣的是,金所挑戰的這種混合式風格,並未隨著「霍吉斯三部曲」結束而告終。英文版於二○一八年推出的《局外人》,便是他這種全新創作路線的承繼之作。

從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局外人》所採用的子類型與「霍吉斯三部曲」的私探路線不同,以全書的前三分之一而言,幾乎可說是相當正統的警察小說,情節發展與檢警辦案的程序息息相關,甚至比「霍吉斯三部曲」還具典型的推理小說元素,自一開始便布下看似不可能的難解謎團,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金亦在《局外人》中發揮了他一貫的書寫特色,以極為細膩的方式深入描繪與案件有關的各個角色,成功激發出讀者對他們的同理心,使故事中雖然有著明確對立的兩個陣營──也就是認為罪證確鑿,急於為嫌犯入罪的警方角度,以及擁有不在場證明,看起來顯然是被冤枉的嫌犯角度──卻也在角色塑造方面相當成功,讓讀者能夠同時理解雙方的想法,甚至還會因此為他們感到焦急,希望事件能盡早解決,使真相就此大白,雙方均得以解脫。

這樣的出色安排,使《局外人》成為了一本讓人在閱讀時不禁為之深思的著作。許多時候,當一些駭人刑案發生時,我們是不是有可能會因為部分媒體的聳動報導,便依據自己所得到的片面資訊,就這麼在義憤填膺的情況下,急於在社群網站之類的地方,發表出一些未必是事實真相的憤怒意見?當我們舉起「有沒有想過被害者家屬感受」這樣的大旗時,事實真相會不會有可能因為錯誤的程序疏失導致冤案發生,甚至就連受害者家屬也對案情真相有所誤解?

過去,金曾透過《綠色奇蹟》這部作品稍微觸及過這些主題,而在《局外人》中,他則以更加現代,同時也更能反映出當代社會的情節安排,讓這些問題以強化之後的姿態加以呈現,讓人進一步地思考與此相關的種種問題,延續了他透過娛樂小說來表達個人社會觀點的一貫創作精神。

除去社會議題的元素,從類型小說的角度來看,《局外人》的整體結構也正如前面所言,幾乎可說是「霍吉斯三部曲」的濃縮版本,以典型的推理小說作為開頭,接著則逐漸朝超自然恐怖小說一路而去。就連書中的部分情節,也會讓人想起像是《牠》的這類作品,在角色建立友情的相關情節方面有著出色表現。至於與超自然怪物相比,受到仇恨操弄的人類反倒更加危險的這類安排,亦是金曾多次透過作品強調的觀點。

值得注意的是,推理小說中那些偵探或警方查案時仰賴的鑑識技術,大多均與成書當代的科技水準息息相關,因此像是案發現場的鞋印,到凶器上殘留的DNA這類鑑識科技的演變,其實也能被我們視為推理小說走過不同時代的一種見證。有趣的是,在《局外人》中,就連超自然元素也因應這類鑑識科學的演變而一同進化,最終指出現今我們總是無條件相信科技不會出錯這類樂觀想法的背後隱憂,同時亦可與前面提及的內在主題相互結合,提出的仍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我們應當抱持更加審慎的態度來判斷事件,不隨意妄下定論的觀點。

當然,就算忽視《局外人》可能暗藏的社會議題不管,這也仍是一本具有高度娛樂性的好看小說。如果你是金的忠實書迷,可能還會因為能在《局外人》裡與「霍吉斯三部曲」的主要角色荷莉.吉卜尼重逢而開心不已──事實上,金甚至還在《局外人》中文版上市不久前的二○一九年五月公開表示,他目前正在撰寫的新作《IF IT BLEEDS》,也同樣會由吉卜尼擔任主角,讓人好奇他是否還會在未來補上又一本相關作品,與《局外人》一同形成另一個「吉卜尼三部曲」的可能性。

無論這樣的猜測會否實現,對於像金這樣筆耕數十年的作家來說,在年過七十的現在,仍能擁有這種創作活力,繼續嘗試寫出像《局外人》這種推理與恐怖融合的混種小說,也確實是件令人佩服不已的事。

而在實際翻開《局外人》後,你可能更會驚喜地發現,就算這是一本類型混種的小說,金的創作本質也依舊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故事裡最終所吸引我們的,絕非那些看似駭人,但卻離現實生活仍有些距離的超自然怪物。

是的,就算書名是《局外人》,但真正能引發共鳴的,始終都是如同你我一般,置身於這個社會中的「局內人」們。

畢竟,在這個時代,又有誰能真正置身局外呢?

※ 本文摘自《局外人》,原篇名為〈推薦序──誰能真正置身局外?──談史蒂芬.金的《局外人》〉,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