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老師不會公布誰考滿分,也沒有「全班功課最差的人」

文/楊佳恬

奧地利教育的評分系統,一直讓我覺得很有智慧。老師在發考卷回來時,會宣布:有多少人拿一級,多少人拿二級,多少人拿三級,多少人拿四級,多少人拿五級。
這個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代表什麼呢?大家可以想像我們的「甲乙丙丁戊」化成「一二三四五」:一級為最高,四級為及格,五級是不及格。

每次考試的滿分也不同,老師可以依考試內容自行決定,有時候,我也考過考卷只有八題,一題一分,滿分就是八分。假設這次考試滿分為三十分,通常會是三十~二十八分是一級,二十七~二十四分是二級,二十三~二十分是三級,十九~十六分是四級,十五分以下為五級(等於不及格)。

有時候也會有滿分是一百分的考卷,那麼老師多半會把六十分設為及格分數,九十~一百分設為一級,八十~八十九分設為二級,七十~七十九分設為三級,六十~六十九分則是四級。每個等級也是有名稱的:

一級叫做「非常好(sehr gut)」,二級是「好(gut)」,三級是「令人滿意的(befriedigend)」,四級是「足夠的(genügend)」,五級是「不足的(nicht genügend)」。

考試後,老師絕對不會公布誰考滿分,更不可能公開各個同學的詳細分數。老師會如此宣布考試成績:「這次的考試有五位同學『非常好』,三位『好』,十位『令人滿意的』,四位『足夠的』,很可惜,有三位是『不足的』。」

我覺得這樣的等級取名,不僅無比正面,還能顧及到學生的自尊心。

允許你犯錯,也教你理性面對成績的分數制度

以一百分為滿分的例子來看:你今天拿九十五分,隔壁同學拿了九十九分,你們都是一級,也沒有人會去計較那幾分的差距。所以,就算沒有滿分,只要在可以犯錯的範圍之內,你就是最高等級。

看出這個制度的奧妙嗎?它傳達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訊息:你是被允許犯錯的。

或許你會說:「可是這樣的話,考了八十九分的同學跟九十一分的同學才差兩分,可是等級就差多了,不是很不公平嗎?」

這個狀況當然也被學校考慮進去了,所以,老師也會在考八十九分的成績上打一個「+」字,如果這位同學每次都是差一點點就考一級,老師也會鼓勵他平日多多表現(上課發言或按時繳交功課),就算考試時從來沒有拿到一級,但是平日表現突出,學期末的總成績依然有機會拿到一級。

如果在一場筆試,全班有半數以上同學不及格,老師會跟大家檢討錯誤,設計新的考題,並擇日讓全班重考一次相同範圍。就算你考了滿分,也要跟著重考。

兩次考試後,老師會取比較高的成績。也就是說,如果你在第一次考試拿到一級,在補考時,你失手拿到了二級,老師還是會給你第一次的成績;同樣的,如果第一次是不及格,重考時絕地大反攻拿到了三級,那你的成績就是三級。

如果重考時仍不理想,也不用灰心,理性面對成績、對症下藥,老師也會請你把握不同的機會,把成績拉起來。

考試成績是你的私事,考好沒有獎勵、考壞天也不會塌下來

我在奧地利學校裡,從來沒有經歷過成績排行,班上也沒有所謂的「前三名」。我們各科或是全部科目的平均分數,也是用「級距」排列,所以,沒有所謂的「全班功課最好的人」、「全班功課最差的人」,而是「全班有幾個人拿一級」、「全班有幾個人拿五級」。同樣的,也沒有全年級學生的成績排名,因為,就算是同年級,不同班級的考試時間以及上課內容,也不見得一樣。

平日相處時,大家都心知肚明各個同學的表現,家長或學生也沒有興趣去追探其他同學詳細的分數。考試成績好或壞,都是你個人的私事。「考的好」沒有獎狀表揚你;「考不好」天也不會塌下來。

奧地利學校一般來說都很低調,招牌通常都小小的,經過時甚至會看不出來這是一所學校呢!你也不會看到學校門口有跑馬燈、巨大的帆布條寫著:「狂賀!」「本校之光!」「全國榜首!」「勇奪第一!」……

對奧地利人來說:將學生的全名以及個人成績表現,在未經過學生以及家長的同意之下,便公開貼在校門口讓校外人士看到,是極不尊重未成年學生個人隱私的行為。

競爭是為了「讓自己更好」,而不是「我比別人更好」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競爭,奧地利也不例外。

我們當然會在乎自己的級數會不會比不上其他同學,也會想追求更高的級數。但是,這樣的評分制度會讓你發現,競爭不是要把別人壓下去,而是可以同時有很多個第一名!我好,別人也可以跟我一樣好。

像我們的心理學與哲學老師,評分方式非常獨特,她的考試更是可怕,考卷都只出五題,但是常常會出那種大家都看不懂的問題(例如:柏拉圖的〈地穴寓言〉跟歐洲啟蒙運動有什麼關係?)。考試時間就是二十分鐘。

假如你說:「平均四分鐘寫一題,很輕鬆嘛!」那就錯了!

首先,我們要搞懂題目就差不多花上一分鐘了,只要有人直接寫上課文內容,老師一律劃掉。

「我對用背的內容沒有興趣,你們背多少是你們的事情,我要看到你們所想的。」老師這樣說。

每一題的答案都可寫滿一整頁,所以,一場考試下來,能夠寫完三題就該謝天謝地了。而且老師竟然允許學生作弊!

「如果你今天不懂問題的涵義,就算有小抄也沒用。因為我要你們回答的,都不在書上以及筆記上,而在你們的腦子裡面。」老師這麼說。

每次考完筆試,老師都會看過一次全班的答案,挑出「寫的最好」的那份考卷(依照邏輯思考能力、答題完整度、自我意見發表多寡來判定)當做最高標準。有一次,我很不幸的成為了那個最高標準。那是很淒慘的,因為馬上會變成眾矢之的。

不過好險只有一次:全班會馬上傳閱你的答案,拚命找出你是否犯下任何邏輯錯誤。再跑去跟老師辯論,說覺得其他人的答案也很好,甚至更好,應該也要拿到這樣的成績!

正因為奧地利的分數制度追求的不是完美的滿分,也能夠適度減輕老師以及學生的壓力。學生不需要為了一、兩分的差距,拚個你死我活。比別人高一、兩分也不代表你比較厲害。這個制度在我看來十分健康,也讓我在面對自己的成績時,能夠保持冷靜、不會死心眼去計較分數。不計較那一、兩分、沒有成績排名,也教會我,就算考差了也不需灰心喪志,繼續加油就對了!我在奧地利的學校裡學到:我們不僅僅要與同學保持良性競爭,更應該與自己競爭。

奧地利的分數制度並不追求滿分,讓學生可以更健康、正向的面對自己的成績。

※ 本文摘自《教育是,陪你找自己的路》,原篇名為〈奧地利教我的第7課 有人就有競爭,但可以一起當第一名〉,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