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為什麼他可以?與幼稚園孩子討論「不公平」

文/ 莊琳君

聽到幼兒園的孩子抱怨不公平時,家長的對應方式必須開放且誠懇,潦草敷衍的態度只會讓抱怨不公平的話語一再出現。 傾聽孩子的理由並引導他說出公平的觀點,就能巧妙閃躲過孩子的抱怨炸彈。

不少爸媽一開始送孩子去幼兒園的理由之一,不外乎是希望在家裡一向「唯我獨尊」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漸漸學會團體生活的規範。

新生剛入園的適應陣痛期是可預期的,舉凡玩具使用後不收拾、用餐時坐不住、活動進行時不排隊也不耐等候、鞋子衣褲換好隨手就往地上扔……等等情境,每個幼教師都曾接待過諸如此類尚未「文明開化」的小孩。過了一陣子之後,園所裡的大小規矩會慢慢地在每個小小孩的心靈發酵,孩子們一開始只是不明就裡地跟著做,進步到能夠理解每個規矩後面的制定緣由,最後還有可能會化身為小糾察隊,嚴加審核大人的每個決策是否公平公正,只要察覺些許不對勁,不僅會對不守規矩的孩子生氣,還會向大人提出抗議!

他們最常脫口而出的一句是「不公平!為什麼他不用……/為什麼他就可以……?」

「為什麼他可以?」

有回午休時間剛結束,孩子們正忙著換衣服時,我看見 3 歲的山姆兩眼渙散地坐在地上,走過去近看發現他臉頰紅通通的,一量孩子的體溫果然是發燒了,當下立刻打電話通知家長,不過家長說可能要一個小時後才能趕到,只好先讓山姆在幼兒園休息。孩子們換好裝後,很快到了點心時間,山姆搖搖頭跟我說他不想吃東西,我跟他說不吃東西可以,但至少得喝點水,之後他可以去沙發區躺著休息。他答應我後,跟著其他孩子坐了下來。桌上的點心是蘋果和西洋梨,還有一點紅蘿蔔和小黃瓜的蔬果棒。就像山姆告訴我的,他只喝了點水,之後就自動離席去沙發區窩著。

「山姆要去哪裡?」同坐在一桌的約翰納悶地問我。

「他發燒了需要休息,所以他想去沙發區躺著。」我回答。

「但是用餐時間大家都要坐著啊!」約翰雖然只嘟囔了這麼一句,但心裡想的或許是「這不公平!你們不是說不想吃也要坐著?」

我知道,在 5 歲的約翰眼裡,公平代表的是一件事的絕對正確,而不公平則是絕對錯誤,就像黑與白之間互不相容,不該有絲毫的模糊地帶。其實,約翰說得沒錯,用餐時間大家必須一起入座是幼兒園的鐵律之一,孩子們都清楚,不想進食或喝水都沒關係,但是仍必須等到大家用餐完畢後才能離席,這是從他們1歲進入幼兒園時就切實執行的生活常規,就連剛入園仍在適應期的新生也不例外。因此他無法接受有人可以得到特權不適用於此項規定,會提出抗議也是很合理的。

幼兒園年紀的孩子,對於公平的理解多半只停留在全體適用的概念,也就是每個人都該得到相同的東西和處置。曾經有教育研究者對不同年紀的孩子進行針對「公平」此一概念的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幼兒園孩子心中認定的公平是「有賞人人拿,有罰一併承受」。該實驗的測試者讓接受測試的孩子面對全班因為某一個人的錯誤而受到處罰,或是全班因為一個人的優良表現而受到獎勵的情境,年紀介於 4~5 歲的受測者中,高達百分之四十認為老師的處置很公平,他們認為大人處罰單獨一人會讓當事人很難受,所以他們有可能盡量避免直接讓單一個體承受與他人不一樣的對待。而 8~10 歲的國小生則明顯不認同這樣的連坐處罰方式,只有百分之三的受測者能夠接受。

德國幼兒園並不鼓勵以賞罰制度來教育孩子,幼教師們相信透過頻繁的討論與觀察,孩子能夠清楚學到事情的邏輯和每個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面對約翰提出的質疑,我清楚有個好發的反應不該在選項之內。一句「生病的人就是需要休息,這哪有什麼不公平?」一旦說出口,便等同於把雙方的對話窗口鎖死,我既聽不到約翰的想法,約翰也不會明白公平的真正意涵。

讓孩子了解「不公平」是怎麼來的

「約翰,你說得沒錯,用餐時間的規定是大家都要坐下來。」我先讓孩子知道我聽到他的意見了,「但今天的狀況不一樣,我若讓山姆坐著他會很不舒服。」

「那他為什麼不回家?」約翰問。

「山姆的爸爸已經在路上了,山姆很快就可以回家休息,但在那之前,我們必須盡可能讓他覺得舒服一些。我們當然要遵守規則,但有些特殊狀況,我們就不得不打破規則。你覺得讓發燒的山姆坐在椅子上,他會怎麼樣?」

他想了一下,說:「他會哭。」

「對,他有可能會哭。那在吃點心時間有人不停地哭對大家好嗎?」

我見他搖搖頭,又問:「為什麼不好?」

「因為會很吵。」約翰回。

「你說對了,那是不是就會變成我們的耳朵不舒服了?」我進一步說明:「所以有時候打破規則反而是對大家好,對大家公平。」聽到我的解釋,約翰原本的反彈已經減弱,但我想光這樣說還不夠,就再問他:「不過這樣的情況不多,你還知道有什麼情況,是我們必須要打破定好的規則嗎?」

原以為他會思索一下再回答我,沒料到約翰像是玩按鈴搶答的益智遊戲那般,秒速回答我的問題:「救護車,救護車就可以闖紅燈,別的車都不行。」

聽到約翰的回答,我忍不住跟他擊掌 high five,對他說:「完全正確!你舉的例子太好了。現在假如發燒的山姆在救護車上,點心時間是等紅燈的時間,沙發區是醫院,我們應不應該直接讓山姆去沙發區休息,還是你會要他也等紅燈?」

約翰聽懂我言下之意,笑著搖搖頭。

最後我問了句:「還是你也不舒服,想去沙發區躺著?」

約翰回說:「我沒有不舒服。」

我笑著告訴他:「只要你覺得不舒服,你隨時都可以去沙發區待著,知道嗎?」我拍拍他的肩膀,說:「這個時候你也可以不等紅燈。」

約翰點著頭,像是多少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至少我知道,他臉上那抹關於不公平的疑惑神情,已有散去的跡象。

※ 本文摘自《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原篇名為〈5歲:「這不公平!」為什麼他可以不遵守規定? 公平未必代表一模一樣,兼顧各異需求才是真公正 〉,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