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開心買下、驕傲上架,但始終沒有讀到最後的書
Photo Credit: Unsplash

那些你開心買下、驕傲上架,但始終沒有讀到最後的書

編譯/暮琳

雖說買書目的千百種:裝文青、跟上話題、購物衝動,或純粹是封面太美麗⋯⋯反正本來就沒人說買了書一定得讀,但,就是有那麼幾本書被買回家積灰塵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夥伴。話說到這裡,大家的心中一定默默浮出了某幾名候選人的身影,大概長得又厚又重、印著某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而作者早已是幾百年的古人。然而,被讀者中途放下、俗稱「棄坑」的作品,其實遠比想像中多元。綜合Goodread、Stylist與某些國內網站的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年代、銷售數量甚至作者往往不是讀者是否會把書看完的決定性關鍵。那麼,這些作品為什麼總在半路上就「被分手」呢?

最常見的棄坑作品,的確就是集大部頭、經典等標籤於一身的書。擁有吸引人的名氣口碑,書架上擺一本便看似品味不俗。然而這些名著通常伴隨厚重的頁數、眾多出場人物、綿長的細節描寫以及意義曖昧不明的意象,讀者若非已有累積多年的閱讀習慣,或是抱持著非看完不可的決心,實在很容易半途而廢。馬奎斯大名鼎鼎的魔幻寫實代表作《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故事以波恩地亞家族數代子孫帶出一個村莊、乃至整個中南美洲的興盛衰亡,橫跨六個世代的大時間跨度、難記的名字、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等等原因,幫讀者找齊了放棄的藉口。

另一部美國文學經典——維爾梅爾的《白鯨記》(Moby Dick)同樣也為讀者設下了非常高的門檻。長達一百三十五章的篇幅,加上敘事旁白與散文般段落交錯出現的寫法,讓人不易閱讀。對上頻率的讀者能被故事吸引、讀出其中的黑色幽默,但其他人可能覺得這會是一段消耗心神又摸不著頭緒的閱讀體驗。其他類似經典,如喬伊斯的超長篇小說《尤利西斯》(Ulysses),以及對美國社會有著深遠影響的《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等,這些文學史上地位重要卻離平易近人有段距離的經典,常成為書架上的萬年壁花。

另一種不令人意外的「棄坑」候選人,則是光看書名就覺得很厲害哲學理論書籍。網站「精神科觀察日記」在今年開出了台灣網友的「裝文青書單」。有趣的是,比起國外媒體如衛報,或Goodread等閱讀社群得到的調查結果,台灣讀者的名單中多出了幾本哲學理論性的書籍。心理分析學派的奠基大作《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榜上有名。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以夢作為解讀潛意識的鑰匙,並以這本書為起點,建立起日後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學說,然而書中充滿冗長的個案紀錄與理論推想,很容易讓單純好奇的讀者中途放棄。

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具備同樣讓人感興趣的重要性與知名度——這本書包涵尼采最重要的幾個思想,「超人」與「上帝已死」等重要概念都在這裡出現,但這也代表著這本書的思想密度極高,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不容易嚥下。

第三種類型跟前兩種情況又不太一樣。經典文學與哲學理論書通常有一定的份量與門檻,若非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或閱讀經驗不容易走到終點;但,即使是平易近人、頁頁引人入勝的大眾或類型文學也有可能被讀者中途拋棄。原因意外卻又不太意外的,可以怪在作品或作者本身的名氣。改編成電影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就是評價兩極的例子。故事主角「小莉」在三十歲歷經人生與感情的低潮,毅然決然出走旅行尋找自我的故事讓許多讀者得到勇氣與啟發,甚至推動了峇厘島烏布市(Ubud)的觀光事業。然而,也有許多讀者抱怨本書的主角自我意識過剩、無病呻吟,讓他們買下(甚至撐著讀完)這本書的理由純粹因為這本書太有名。

臨時空缺》(The Casual Vacancy)的包袱則怪罪於作者的名號。J. K. 羅琳以筆名投稿,完全脫離哈利波特世界觀的第一本小說,以一座鄉村小鎮為背景,描繪出平靜的日常風景中小鎮居民間暗潮洶湧的人際關係。撐到結尾的讀者大多給予這本書很高的評價,讚嘆故事悲傷又真實,後勁無窮。然而,書本的開頭敘事平淡,探討主題更涉及政治、毒品、性與暴力等沉重嚴肅的議題,顯然足以嚇退一大群單純衝著作者名號以及《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買下這本書的人。同樣因為討論度太高、銷售量太好、導致大家好像非得人手一本進而導致棄坑率拉高的,還有「冰與火之歌」系列(A Song of Ice and Fire)、《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1Q84》等大家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過、常常已有電影或影集改編的作品。

以上粗略的原因分類肯定還漏了各式各樣的作品與讀者心聲,大家書架上一定另外秘密收藏了幾本基於某種原因怎樣都翻不到最後一頁的書,也許單純是時機不到、心情不對,或是頻率對不上。真心不喜歡的話不用彼此勉強,但那些特別喜歡挑戰的讀者不妨從以上提到的這些作品、或乾脆從自己的書架上找出那幾本始終看不完的書,作為來年的新年新希望——試著努力到最後吧!

資料來源:

  1. Stylist
  2. Goodread
  3. 精神科觀察日記

為什麼讀不完?

  1. 閱讀行為大不同: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放棄、35~45歲讀不完叫做正常?
  2. 為什麼讀不完一本書?
  3. 家中藏書越多,孩子發展越好──這種說法有證據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