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不同政治立場的朋友或伴侶成了稀有動物
文/珍.賽佛;譯/劉議方
在美國,人際親密關係遇上了前所未見的危機,而政治對立就是主因。
一份《華爾街日報》與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聯合選後民調顯示,幾乎每三個美國人中就有一人曾和家人或朋友「一言不合就開吵」,且往往吵個沒完沒了,只因他們投給「另一陣營的候選人」。
家庭聚會變成了地雷區。昆尼皮亞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最近做了一項民意調查,受訪者的年齡分布在十八歲至六十五歲以上,當中超過三分之二都表示懼怕在假日吵政治。
《科學》期刊中一篇文章指出,有政治立場衝突的家庭會將感恩節大餐的時間縮短至一小時,以免大家圍著餐桌上的烤火雞突然大吵起來。沒有人想得出其他方法避免這種難堪的場面。
二○一八年十一月,《紐約時報》登了一則文章,提供讀者「假期可聊的安全話題」。《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則登了一則〈十七個無關政治的感恩節聊天話題〉〈17 Thanksgiving Conversation Topics That Aren’t About Politics〉。看來,我們連自己找話題都有困難。
在社群媒體上刪好友,這種「終極大絕」,現在卻遭氾濫使用。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項民調顯示,百分之二十七的受訪者曾在二○一六年大選到來之前刪除或封鎖某人,而不幸的是,這個數字仍持續增長;「一刀兩斷」已被視作反對他人觀點的合理表達方式。
早年,伴侶們會避開衝突地帶,不談論公共政策,就像我的父母(我父親生前支持保守派的共和黨,母親生前則是自由派民主黨的支持者),我從沒有聽過他們討論政治,更不用說為了政治起爭執。然而這種光景已不復見。到了一九六○年代越戰時期,政治入侵了眾人私領域的每個角落。之後,布希時代、伊拉克戰爭及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爭議,加劇了左、右派的對立,兩派之間的對話越來越少。現今的川普時代,跨黨派的和平對話則完全消失了:只要政治傾向不同,就是仇人,支持不同黨派的朋友或情侶於是成了稀有動物。
而罪魁禍首就是有黨派色彩的媒體,包含電視或電臺談話節目劣質的言論、全天不斷循環播送的新聞,以及最主要的,滲透我們大腦的社群媒體,這些媒體為當前的人際關係危機又補了一刀。如同小孩會效仿父母,人們也會模仿在電視或網路上看到、聽到的言論,因而對人際的交談方式造成負面影響。人們變得不習慣和立場相異的人理性對話,他們只會盲目地謾罵。我的一位訪談對象為進步派女性,她的保守派男朋友曾為她準備了一頓浪漫的晚餐,但她對男友卻劈頭一句:「你竟然投給那個怪物!」她說的話,就是受到朋友及新聞媒體言論的影響。
在網路上若說不過對方,就表現出敵意,這讓人產生一種比對方厲害的錯覺。事實上,我的一些訪談對象真的曾在社群媒體上被自己的父母刪好友,或是在網路上滑到令自己不快的資訊,就和愛人分手(有一個案例是取消訂婚),或從好友名單中刪掉兄弟姊妹或從前親密的夥伴。他們甚至不會試圖挽回關係。立場不合就「一刀兩斷」是很荒唐的做法,現在卻成了不需經過思考的標準程序動作,著實令人擔憂。我的受訪對象中有半數表示,曾因政治立場刪別人好友或被刪好友,而他們之中只有一人又把刪掉的朋友加回來,並向他道歉。破裂的關係是很難修補的,即使事後反悔或想法改變,也不一定能和絕交的人和好。
新聞媒體不眠不休地播送攻擊性的內容,營造了現今充滿惡意的政治氛圍,使我們和配偶、愛人、家人及朋友間的親密關係坑坑疤疤、充滿悲劇,且目前看來只會不斷惡化下去。我們的社交圈越來越狹隘,只聚集了同樣立場的人。尤其是年輕族群,很少有人會和同溫層外的人交流,也幾乎不會自願和不同立場的人接觸。如此一來,也難怪我們會妖魔化相反立場的人。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跨政治立場通婚」占比從二十世紀晚期的百分之二十大跌至百分之九。怪不得如此多政治立場不同的伴侶都感覺孤立;和他們同樣的人很少,朋友也無法理解他們。
二○一一年《政治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s)一篇文章指出,比起跨種族或跨宗教,父母更擔心子女和不同政治傾向的人結婚。契合的政治理念甚至取代外貌吸引力,成為選擇潛在對象的基本條件。
政治也害不少伴侶感情破裂。威克菲德調查公司(Wakefield Research)指出,每十對伴侶就有一對因政治爭執而分手或離婚,這個現象被稱作「川普分手潮」,而且在千禧世代中發生的比例更高達百分之二十二。
政治立場衝突也威脅到人際交往的情感與禮節,問題有多嚴重?從以下資料就可以看出危機:威克菲德調查公司發現,比起金錢問題,現在有百分之二十的伴侶更頻繁、更激烈地爭辯川普政策,它們已成為史上最容易爆發爭吵的婚姻問題。
就連作為私領域最後堡壘的心理治療,都有政治化的傾向。在我四十年臨床經驗中,從沒遇過像這樣的事。我有一位患者認真地在計劃,萬一川普選上總統就要移民加拿大,我對此提出質疑,他便十分認真考慮終止我們長久且有成果的治療關係。無法從我這裡得到支持,讓他聯想起了挺川普卻不挺自己的父母,因而引發了憤怒與背叛感。雖說我們最後達成了共識,他決定留下來,但他那種強烈的憤怒與背叛感,依然令人不安。
這種無法修復的關係裂痕,幾乎出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且因此受到傷害的人越來越多。
交友網站也要分政治傾向
作為心理治療與親密關係專家,我已有四十五年的執業經驗,同時我也是自由派民主黨的支持者,但我卻嫁給了《國家評論》[1]的資深編輯,我們結婚已三十九年。數十年來,我一直在撰寫有關我自己如何面對並處理夫妻政治分歧的方式,我的丈夫也會與我一起寫,並和我共同在媒體平臺上分享我們神奇的和諧關係。人們時常很訝異,我們怎會有辦法完成一個許多人都不信能完成的壯舉。
我也主持一個播客(Podcast)節目,名為《在家不要談政治》,我訪問了形形色色黨派立場不同的伴侶,讓處於同樣情況的聽眾可以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單的。
二○一六年總統大選以來,不同黨派立場的人都想知道該如何好好維持關係,所以我成了大家的「張老師」。閱聽眾如大浪一般向我湧來,迫切地請我提供意見,他們想知道怎樣才能避免和政治觀不合的親人撕破臉。他們的窘境五花八門,有些有趣感人,有些令人不禁心痛。在這些聯絡我的人當中,有位男士在汽車保險桿上貼上惡搞貼紙,其造型是川普在希拉蕊身上尿尿,但他摯愛的自由派女朋友要求他撕下來;有位自由派的兒子害怕保守派的爸爸因政治歧見而揍自己;還有位保守派的弟弟,一討論政治就會失控怒罵,他擔心這樣會破壞自己和左派姊姊的關係,因為姊姊是家族中唯一還沒刪他好友的人。
《在家不要談政治》收錄了我給這些聽眾的回覆。我想要分析,人們出於什麼心態去進行這些激烈的政治爭論,並提供建議,讓大家可以擺脫掉這種困境。我的分析與建議是基於五十個訪談案例而來,受訪對象包含個人與伴侶,他們都試著找出方法,不想再為了政治而吵鬧不休。接下來的篇幅我們將看到,有些訪談對象還在努力搞懂,怎麼會為了政治吵得傷痕累累;另一些訪談對象則成功平息戰火,我會分享他們的祕訣。在訪談後,每個人都因我們的對話而放下了心中的大石,並得到了鼓勵,包括那些我從不覺得自己能夠給予建議的人。我從他們身上找到的許多見解以及可以改變人生的建議,你在這本書裡都可以看到。
政治立場分歧的問題彷彿每分每秒不斷地惡化,不管是情人、親人還是朋友,都越來越焦急,幾乎沒人能置身事外。有位七十九歲的退伍將軍告訴我,他投給川普後,自己有個六十年交情的摯友便不再與他講話。這位老將軍到現在都很錯愕難過,也自覺這段破裂的友情已無法修補。不管是私領域或公領域,人際往來的禮節幾乎被破壞殆盡。《在家不要談政治》將指引你,如何在心中設下防護罩,和你最重要的親友一起躲過這場文明災難。
年輕族群更是這場文明災難的高風險群。他們很少能看到有禮貌又有肚量的政治人物或政論名人,以作為效仿的典範。他們被包在又厚又暖的同溫層當中,只接收特定黨派色彩的媒體資訊。根據Match.com交友平臺的調查,百分之四十七的千禧世代甚至不會考慮和政治觀點不同的人約會。現在有個超簡單的方法能幫這些年輕人(還有長輩)挑出政治傾向一致的約會對象,那就是交友網站。
紅洲約會網(RedStateDate)及藍州約會網(BlueStateDate)兩個網站的宣傳照分別是雷根和歐巴馬夫婦深情對望,再配上「世上存在真愛!」標語,告訴你只要用網站的「獨特進步派配對系統」及「二分鐘內遇到共和派單身人士系統」,就可以找到「政治傾向正確」的另一半。還有一些交友網站目標族群更集中,包含「單身川粉約會網」(TrumpSingles)、「單身伯粉約會網」(BernieSingles),最近也有許多新網站專攻進步派、自由至上派(Libertarian)與其他政治族群[2]。
這些交友網站的配對結果常讓人大失所望,因為即使政治觀雷同,也不代表真的跟自己合得來,或是個性很好,就像只因星座相同就推斷關係能長久一樣。政治傾向相同,真的就只是如此而已,很遺憾,並不能作為其他特質的判斷基準,也不能檢驗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行。
我是在一九八○年認識我「政治傾向不正確」的丈夫,並和他結婚(我們在一個合唱團認識的)。幸好那時還沒有這樣的交友工具,不然我就無從得知,兩個不同政治傾向的人可以如此意氣投合。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我會聊聊我們兩人之間最容易起爭執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解決。
列出自己的「地雷」有助溝通嗎?
在政黨對立、紛爭的環境下,我們創造出人際衝突不斷的新世界,至於該如何待人處事,各種建議莫衷一是。有的荒謬無理,像是《哈潑時尚》某篇勸世文章標題就點明:「如果妳老公投給川普,就把他休了!」另一些建議則正經八百,例如探討政治觀點下的道德前提,或是教你一些技巧,在遇到意識形態不同的人時,如何避免互嗆、轉移注意力,甚至是列舉出萬用衝突化解法,不管吵什麼架都可以用上。然而,就算是這些建議當中最好的,既明智又具啟發性,效果仍有限。許多匆匆找上我諮詢的人,為了找出解決衝突的方法,已經廣泛地閱讀不少相關資料,卻無法從中獲取實質上的幫助。他們和「另一派」的互動依然充滿火藥味,也無法理解到底自己怎麼會捲入這種相處模式,天天吵不停、互相折磨。他們找到的建議終究治標不治本,這也是為何會找上我,因為他們嘗試的其他方式都失敗了。現在大家能得到的「休戰」指引有好幾種,但不管是哪種類型,作者都忽略了吵政治會這麼煩人、難平息的主因。
時下有一本熱門書籍,很多人為尋求解決方式而讀。它提供了一個道德分類法,讀者可以藉此分析出自己的政治思路,了解由此所延伸的態度及觀點是多麼的主觀,並發現為何無法容忍其他立場。
有位受訪者告訴我,撇開政治不談,她和婆婆其實關係很好,在她讀了符合自己道德類型的描述後,才豁然開朗,終於知道自己為何會執意想讓挺川普的婆婆改挺進步派。然而,她並沒有因了解自己的道德類型,就停止騷擾她的婆婆;她也沒有因此問問自己,為什麼不顧身邊眾人的請求或勸告,依然堅持自己的思維與做法。
另一種類型的書則提供化解一般衝突的技巧。這些技巧固然很好,但不是專門用來平息現在政治對立造成的大爆氣。第三類書籍會告訴讀者討論政治時如何消除敵意,卻不先分析吵政治的人想一直吵下去的動機。
知道自己的道德態度,學習化解衝突的技巧,找到開吵時平息怒火的小撇步,這些事情或許可以帶給你啟發或慰藉,卻無法幫助你了解政治爭執的情緒根源,也無法告訴你為何會不斷想要吵架,而且永遠吵不贏。完全不同於以上那些書籍,我所提供的是:深度分析政治爭執背後的心理動機。
時常有人建議大家列出自己的「地雷」,一談到就會爆氣的政治話題。有些人或許會說,認清自己的政治地雷區,對防止吵架很有幫助,但大多數的人(包含我的每一位受訪者)其實早就知道自己的地雷在哪了,我也不例外。光是知道自己的地雷區,不太能防止被捲進紛爭當中。只有了解自己為何會「上鉤」,對某些話題「緊咬不放」,或是了解自己為何會主動拋出那些話題讓人來戰,才能停止一再犯錯。
想從深陷的情緒危機中逃出來,是有好辦法的。只是我們一直以來都找錯方向了。想要理解並改變爭吵不休的情況,不再讓政治對立分化彼此,我們該尋求的關鍵不是政治學,而是心理學。
我相信,親密關係中持續不斷的政治爭執屬於心理分析中所謂的「顯性內容」(manifest content),也就是說,那是深層或「隱性」潛在衝突的表面活動。親密關係中的爭吵很少是由公共事務所引起,尤其還常老調重彈,讓人情緒崩潰。
伴侶間之所以爭論不休,是源於我們不切實際地幻想擁有掌控對方的力量,用它來改變對方的想法,讓對方成為我們想法投射出的樣子。我提供的訪談和分析都證實了這是事實,而我在〈頑固的希望〉一章會解釋控制慾從何而來。
雖然我鼓勵不同立場間的包容與理解,但我必須承認,依然有例外情況存在。接受不同的觀點也是有限度的,只要超過了界線,我們便會堅決反對,沒得商量。如果你的情人、朋友或親人是偏執的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反法西斯運動或另類右派的支持者,即使再包容他們,也得不到正向的回饋。我的其中一位受訪者便透露,自己終於和另一半分手,是當她真正意識到他種種令人反感的看法,其實深植在他的性格當中,只是在熱戀期她從未察覺到(他還是有個人魅力,讓她無法說分就分)。有時,一個人的政治理念,特別是極端的政治理念,是這個人性格上無法分割甚至是對他人有害的部分。本書將會教你辨識合理與危險的另類觀點之間的差異。
註釋
[1] 編註:《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創立於一九五五年,是美國老牌的政治刊物,旨在為「右翼保守派」發聲。
[2] 編註:紅洲約會網、藍州約會網、單身川粉約會網、單身伯粉約等網站都已關閉。
※ 本文摘自《在家不要談政治》序,原篇名為〈四分五裂的家〉,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