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別輕忽承諾,別人的時間更是時間

文/威廉(William Tseng)

「不好意思抱歉打擾,已經二十號了,說好今天要給出進度,我上午開信箱都還沒收到,請問手上的案件狀況還好嗎?。」

「我知道啊,到晚上十二點都還是二十號呢。」

「……。」

以上出自我跟合作寫手的對話。由於業務量過大,因而委託部分內容讓他執行,外包給資歷夠的前輩多少可以安心一半。沒料到交件日一到,先是失聯,好不容易用無顯示號碼的門號打通電話,資深的大前輩突然間厚著臉皮耍賴,讓我手足無措。

躲件像躲債,天災人禍都能釀成遲交的理由,早年常聽到硬碟損毀,電腦當機或中毒無法工作,家裡附近電信業者施工導致網路不穩,或是手殘誤刪檔案、隨身碟格式化都時有耳聞。要不然,就是傷風感冒四肢無力,要帶家中小孩老人去看醫生;甚至遇過直接說自己失戀,沒心情工作要我再多給一點時間。

身邊不乏有被虐體質的創作者,交稿的死線逼近才能激發靈感,趕得及還算好,我聽多了三催四請、用盡各種荒唐理由推託,最後人間蒸發,等到作品完成,才又風塵僕僕的降臨凡間,出現在世人面前。只能安慰自己說對方是藝術家性格,生來不愛拘束,追求隨心所欲的灑脫。

信用是凌駕於能力之上的職場守則,對於接案維生的自由工作者更是。

職涯前期,我是見到棺材都還不掉淚的重度拖延症患者。待在體制做事有個好處,背後有公司當靠山,一出紕漏有同事幫忙善後,再離譜總有個限度。但自立門戶的命運就大不同了,凡事得靠自己,沒有外援。有一陣子無案可接存款見底,厚著臉皮回頭去找合作過的廠商,藉著佳節問候,趁機試探有無再度合作的可能。其中一位熟識的窗口,或許是多了一層朋友關係,在對話框裡直言:「威廉,你的作品質感很好,但上次拍攝遲到我們主管很介意,事後交東西也是三催四請,那次之後,我們就決定找其他人了。」

時間管理失當是最常見的信用缺口,玉石再美,也會因瑕疵而失去價值。

崩潰無濟於事,必須立即修正自己的缺失。珍惜機會不是嘴上說說,於是我開始將專案管理的技巧應用到生活與工作,不論大小,每個合作案都製成表格,列出清楚的工作項目,每一項都有獨立的時間表,作業流程盡可能做到仔細,按表操課。時間管理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別太看得起粗估的工作效率,要拿出最佳狀態當基準。例如,三小時做好一份企劃案,一定要精算到這三小時是全神貫注,還是東摸西摸才能完成;最後能交出十頁或二十頁,而當中的內容又有多紮實,才能為產值做最有效地配速。

至於需要動員其他人的大型合作,我會問清楚工作人員所需的作業時間,事前協調並預留應變空間,不壓著死線做事,在有餘裕的狀態下合作,才有可能將成效拉到極大值。用大半年的時間,展現不超時也不拖延的專業態度,才總算贏回所有人的信任,培養出不間斷合作的死忠客戶。

掌握時間只是承諾之一,說到做到聽起來簡單,要真正實踐才顯得可貴。雖不至於開天窗,但合作起來心驚膽顫的結果就是不會再有下次,無論作品如何出色,被拒絕往來也是早晚的事。治療拖延症我自有一套解決方式,把截止時間往前提,對自己、對別人都別鬆口真正的死線,預留至少三天到一週的工作日做為轉圜。這是那些年在職場放羊的孩子(包括自己)教會我的事。

少不更事時,沒見識過承諾的重量,搏得通融就覺得僥倖過關,沒料到一次次有意無意的欺騙,讓許多共事過的人對我失去信任,等遇到突發狀況,真真切切需要轉圜餘地時,卻礙於先前有太多不良紀錄,反而無力回天。

職場求生法則

隨著職位越高,越能感受一諾千金的必要。不管是體制內或體制外,對上或對下,明白所有合作關係都建立在信任感之上。別輕忽承諾,給人留著好印象,就算萬一出包,仍能保有改過的機會。

※ 本文摘自《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原篇名為〈別輕忽承諾,別人的時間更是時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