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渭水:臺灣民眾黨雖死,但臺灣人依然存在
文/Tony 黃育智
1927 年,是臺灣人非武裝抗日政治運動的分水嶺。在此之前,知識菁英團結在「臺灣文化協會」共同的旗幟下,從事文化啟蒙,以喚起民眾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在此之後,則因理念不同而分裂成不同的陣營。
右翼菁英認為臺灣的資本主義社會尚未成熟,因此應該先從事民族運動,扶持本地的資本家,以對抗日本帝國主義。他們設置臺灣議會,使臺灣資本家及人民取得政治權力,進而達成臺灣自治的目的。
左翼菁英則認為,資本主義在臺灣已經相當發達,無論是日本或臺灣資本家,都壓迫著臺灣的勞工及農民,因此要使臺灣人民獲得真正的解放,工農無產階級不應與資產階級合作,必須堅持階級鬥爭的路線,以期得到日本及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支援,而成為世界革命的一部份。
1927 年 1 月 3 日,臺灣文化協會臨時代表大會,以連溫卿為首的左派取得臺灣文化協會的領導權,開始調整文協的策略,朝向社會主義階級鬥爭路線,造成右派人士的不滿,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陳逢源等紛紛出走,圖謀另組政治團體。
同年 2 月,蔣渭水提議籌組「臺灣自治會」,獲得右派人士的贊同,卻因「自治」等綱領過於敏感而遭到臺灣總督府反對,並提出警告說:「總督府絕不允許組織任何民族主義的政治團體。」
5 月時,蔣渭水、蔡培火、謝春木等又提出新政黨方案,黨名改為較溫和的「臺灣革新會」,並以蔡培火為代表,向總督府備案,但總督府仍以部份網領內容不妥為由,加以反對。於是又再更名為「臺灣民黨」,並於臺中召開「臺灣民黨成立大會」,但仍遭到總督府的禁止處份。

蔣渭水等人不屈服,6月27日再度集會,通過成立「臺灣民眾黨」的提案,並避提民族主義的綱領,由謝春木向總督府備案。總督府認為臺灣民眾黨主張的議會路線,符合日本政府的對臺政策,且民眾黨的成立可以牽制左傾的「新文協」,因此未再反對民眾黨的成立。7月10日,臺灣民眾黨舉行創立大會,臺灣第一個現代政黨終於正式誕生。

臺灣民眾黨成立之初,內部即出現蔡培火的「議會路線」與蔣渭水的「民族主義路線」的分歧。蔡培火的議會路線(包括林獻堂、陳逢源等人),受到中國梁啟超及日本國內民主運動的影響,屬於「保守的改良主義」,沿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傳統,強調以合法的方式,追求政治改革,以建立臺灣議會,促進實現臺灣自治為目的。
蔣渭水則受到當時中國國民黨民族革命運動的影響,主張民族解放運動。孫中山在1914年提出的「聯俄、容共、扶持工農」的主張,也深深影響蔣渭水,因此蔣渭水亦強調民族運動須團結社會各個階級,尤其是工農群眾的力量。蔣渭水支持工農路線,使其政治傾向屬於中間派,既右又左,希望擴大群眾基礎,以壯大民族運動。
蔡培火派與蔣渭水派雖然主張不同,但在「新文協」(左派奪權之後的文化協會)的階級鬥爭路線競爭及總督府的政策壓力下,兩派相互容忍,共同合作,使臺灣民眾黨能夠順利的創立。
民眾黨成立後,積極舉辦巡迴的「民眾講座」,與新文協的「文化講座」展開競爭。當時,《臺灣民報》股東多為地主及資產階級,政治立場與民眾黨接近,而成為民眾黨掌握的媒體。新文協則另外發行《臺灣大眾時報》,相互抗衡,並發起拒買《臺灣民報》的運動。
民眾黨與新文協的矛盾愈為尖銳,雖然彼此曾考慮停止對立,建立「統一戰線」,但終因政治基本理念的衝突而合作破局。
當時的農民運動,在簡吉、趙港等人領導下「臺灣農民組合」,已在全島各地蓬勃發展。勞工運動的領域則尚待開拓。「新文協」積極推展勞工運動,在連溫卿奔走下,1927年3月,「臺北機械工會」成立,成為臺灣第一個工會組織,後來陸續在各地建立了一些工會組織。然而由於新文協的激進路線,接連幾次抗爭活動,遭到總督府鎮壓,連溫卿、王敏川等幹部遭到檢束,或被逮入獄,或逃亡中國。新文協會務陷於停頓,所領導的勞工運動也無以為繼。後來整個勞工運動都統合於蔣渭水所領導的民眾黨之下。
蔣渭水在民眾黨成立後,即致力於發展勞工運動。新文協受到總督府壓制後,蔣渭水成為勞工運動的重要領導人。1928年2月19日,臺灣29個工會組織於臺北市蓬萊閣舉行「臺灣工友總聯盟」成立大會,成為臺灣第一個全島性的工會組織。在蔣渭水指導下,至1928年底,全島工友會已擴展至69個團體,曾發動十餘次罷工,勞工運動繼農民運動之後,亦開始蓬勃發展。
蔣渭水積極發展勞工運動,雖然擴大了民眾黨的影響力,卻也使黨內路線衝突浮上檯面。蔡培火所代表的議會路線反對這種蔣渭水的「左傾路線」,然而蔣渭水的路線卻獲得大多數黨員的支持。

1928年7月民眾黨舉行第二屆黨員大會,蔣渭水取得領導權。於是以議會路線為主的右派人士如林獻堂、蔡培火、蔡式穀、陳逢源等人紛紛退出黨內決策核心。
1929年2月,「臺灣農民組合」遭到總督府大逮捕,「新文協」亦受到波及,而趨向沈寂,民眾黨成為抵抗總督府最有力量的政治團體。蔣渭水積極吸收左翼菁英加入民眾黨,同時著手進行修改黨綱。1929年10月17日,民眾黨召開第三屆黨員大會,蔣渭水提出了「以農工階級做為全民運動的中心,來進行民族運動與階級鬥爭」的主張。
由於民眾黨左傾化愈來愈明顯,黨內右派無法容忍,林獻堂、蔡培火、陳逢源等終於出走,於1930年起,另外籌政治團體,其間雙方多次會談,希望避免分裂,但無法達成共識。右派人士終於脫離民眾黨,於1930年8月另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右派出走之後,蔣渭水因應外在情勢的變化,在1930年12月的中央常務委員會議中,提出修改黨綱的計劃,確立民眾黨朝工農運動發展。
1931年2月18日,民眾黨在本部召開第四屆黨員大會,黨員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黨綱修正案。這時在會場外監視的臺北警署署長得知黨綱通過後,立即率員警進場,以民眾黨違反法令,宣布政黨解散處份。員警立即逮捕蔣渭水等16名幹部(三天後釋放)。成立僅三年六個月的臺灣民眾黨至此遭到解散的命運。
事後,蔣渭水、謝春木、陳其昌、許胡、廖進平、張晴川等幹部發表聯合聲明,強調:「臺灣民眾黨雖死,但臺灣人依然存在,只要專制政治存在一天,解放運動也依然存在一天。」
民眾黨遭解散之後,蔣渭水仍積極奔走,圖謀再起;但幾個月之後,蔣渭水突然感染傷寒,於 8 月 5 日,驟然病逝。蔣渭水臨終遣言:
「臺灣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勝利迫在眉睫,凡我青年同志務須極力奮鬥,舊同志亦應倍加團結,積極援助青年同志,切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實所至望。」
由於傷寒為法定傳染病,蔣渭水的遺體迅速於當日火化。8 月 23 日,黨內同志在大稻埕舉行「大眾葬」,大稻埕商店休市哀悼,5,000 名群眾加入送葬的行列,臺北警署派出數十名警察監控送葬場面。當時有一位民眾以攝影機拍攝下大眾葬的過程。這段影片,在 70 多年之後,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購得版權,列為歷史文化資產加以珍藏。

※ 本文摘自《1920年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原篇名為〈臺灣民眾黨〉,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