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界開始接受「搖滾樂」一詞,余光中與張照堂是關鍵
文/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欸欸CD是什麼啊?」
「就以前的人要先把歌刻在反光板上面才能聽。」
「幹帥欸。」
上面這段文字,是從前 FB 有個叫《借CD》粉專的自介(二○一九年八月二十九日更新版)。想像你是未來世界裡,會發出這樣疑問的一分子,那麼歡迎,歡迎進入這本《我們的搖滾樂》。你會發現另一個更怪的「新」世界:一段二十世紀一九五○年代到一九八○年間,「搖滾樂」在臺灣被引入、改造及產生影響的早期故事。
這本書的時間設定,也許對現今年輕讀者、樂迷,一時沒什麼吸引力。「那個時期的『搖滾樂』,會怎樣嗎?」「不就是些$%&喜歡說,自己從前有多搖滾?」(murmur、頭沒抬起來繼續滑手機)。連我這樣稍有年紀的人,有時也對千篇一律的歷史、話說從頭那種,帶點教訓但又後見之明不意外的敘述手法,很是沒勁。還不如快快去找音樂、聽音樂開心點。
但這次熊一蘋這本歷史書,真是蠻帥的。像是一間新開張、潮得要命的搖滾古著店:本店專收一九五六~一九八二年間有關臺灣「搖滾樂」的經典物件。舉凡在臺灣推動這項樂風進展的重要人物、歷史場景、樂團、音樂人、當時的媒體,還有與現在大不相同的奇怪社會,全都有收。細數起來,根本令人目不暇給、興味盎然。再加上店主太會介紹,每段歷史人事物件,不論聽過或沒聽過,都變得栩栩如生,風華再現。
比如一定要認識的,一個筆名叫亞瑟的年輕人。本名劉恕的亞瑟,高中時因聽太多唱片,投稿到副刊寫專欄,之後開始在電臺主持「亞瑟時間」,介紹西方世界正風行的搖滾樂而大受歡迎。看起來,亞瑟可說是搖滾樂在臺播種的先行者、第一人。另一個需要重新認識的,則是《皇冠》雜誌創辦人,平鑫濤。別管他過世前後的家庭劇,當年他以筆名「費禮」,主持空軍電臺節目「熱門音樂」(Hit Song),可說就是協助臺灣社會大眾如何認識這種新形態外來音樂的定調者。他命名的「熱門音樂」,成為臺灣指稱「最新西洋流行歌曲」的代名詞。
而在章節裡看到已逝的陶大偉、楊德昌,他們年輕時的淘氣模樣或回憶,也挺感動。有點八卦小報趣味,又不失時空重現的價值。另外幾個要角,金祖齡、吳盛智、洪小喬、胡德夫、李雙澤、楊弦、陶曉清、余光,也都有更完整的故事細節,不容錯過。
當然,當年的樂團也很精彩。他們的名字,現在看起來都蠻炫的。石器時代的人類、雷鳥、雷蒙、金人、野馬……。據說「石器時代的人類」表演時,還會扮日本武士、學女生化妝、有時唱英文歌時還變成國語,感覺很像美國早期一個龐克團 American Doll。
另外也有所謂的三大樂團,雷蒙、電星、陽光。但奇怪的是,這些熱門音樂樂團,在當年全都被稱為「合唱團」?書中也為大家解謎。原來,當年熱門樂團全都是翻唱西洋歌曲的職業表演團體,在夜總會裡表演,對觀眾(人客)而言,「『什麼歌都能唱』才是實力的展現。」而當時報紙對於西洋樂團,也都稱「重唱組合」,像「比特四重唱」、「滾石五重唱」(真爆怪的)。這些唱西洋歌的熱門樂團,非常講究合音,若對著觀眾介紹:接下來要登場的是「樂團」或「樂隊」,觀眾會以為是純音樂演出(黑人問號),因此一定要說是「合唱團」。所以,由熱門音樂,到以「合唱團」來統稱這類表演西洋歌曲的樂團,也是搖滾樂已深入臺灣社會的新證明。
另一個精彩的歷史論證,則是「搖滾樂」如何過門為後來的「民歌」。先是當年的詩人余光中,把搖滾樂與現代詩連結,說搖滾樂也是「一種節奏強烈的詩」,能欣賞歌詞的,才是夠格的樂迷。再來則是我們尊敬的攝影大師張照堂,他年輕時與幾位文藝青年們,辦了場分享聽搖滾樂心得的樂迷活動,傳說中的《搖滾大餐》。當年他定義出一種氣度、氣勢很不同的「搖滾精神論」:「感傷、放浪、宿命而又大無畏,這就是搖滾精神。」處理這兩位重量級人物的歷史,店主卻非常無厘頭,竟對前輩碎碎唸起來。先說余光中的「民歌還原搖滾的純真」論,「……整理完這一段我自己也有點搞不懂他想表達什麼了。」又說張照堂所寫的宣示非常奧秘,是當時聽搖滾樂的樂迷「已經在使用這種『你懂我懂』的默契相互溝通,也是相當重要的發現。」但他也認為,因為這兩人,「搖滾樂」一詞才被知識界採用,也鋪下了,之後朝民謠歌曲的方向前進。
由熱門音樂、合唱團,到搖滾樂的被認識、被詮釋,便是界定《我們的搖滾樂》的三大重要歷史脈絡。後來出現以現代詩「唱自己創作的歌」的民歌手,質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的民歌運動,以及其後發展的部分,這裡就不贅述了。
其實書裡不少場景與情懷,描述很到位。像是一九六○年代剛落成的中華商場,是「樂迷的獵場、商人的戰場」。還有「小型夜總會」,是當年有一群人「在想像中的『小美國』體驗憧憬已久的美國生活」。西門町的「野人咖啡」,則被林懷民描述為「一個『當不慣中國人』的人聚集的漆黑地下室」。書中提到的媒體,也是不可錯失的珍貴古物。由廣播電臺、雜誌、副刊到電視,那些將熱門音樂、合唱團、搖滾樂、創作歌曲一路帶給聽眾耳朶、觀眾面向、讀者眼下的媒體與媒體人,那些辦演唱會、音樂會的人,都是我們的搖滾樂演變史中的重要的媒介(傳播學者筆記中)。
當然,現在古著店主說故事的功力,真的都很不錯。每到一定段落,就會加入:「又到了補充歷史背景的時間」,很像現在的 YouTuber,隨時會體貼注意觀眾是否不懂、不耐煩了。書中常補充的臺灣當年經濟策略、政治局勢、社會背景等等說明,就讓人很容易理解、進入狀況又不無聊。
最後,別忘了這本書的巧思。雖是介紹上個世紀的臺灣搖滾樂故事,但所有連結的串接線,全是近年許多臺灣獨立樂團的歌。在同一個圈圈裡看團聽團的人,看到這裡被引用的團,看到作者寫的後記還怪透明雜誌、洪申豪,應該都會大笑,或對引用的歌偷笑點頭。抱歉,這裡也是個「你懂我懂」的梗。總之,恭喜熊一蘋,感覺他也像是「出片」了。而且這個圈子裡,近期像這樣很搖滾地、並非來自臺上樂團的出片之作,還不少。比如那位最能捕捉音樂場景裡的靈光、面孔及記憶一瞬間的攝影師,陳藝堂,已陸續出版他觀察世界、穿透日常生活表象及縫隙的攝影書。另外,不知哪冒出來一小群人,在中壢的一個地下室開起獨立的次文化空間,地下伏流,每個人都做著別的工作,但一樣投入地辦講座、音樂會、影片放映會。還有那個看起來怪怪瘋瘋的水電工樂迷恣睢麻利,出了一本詩集。我很有信心,像這樣也「很搖滾」地出片,應該會愈來愈多。
但至於為什麼明明是出書,卻很搖滾呢?很簡單,因為時間已來到二○二○年了!留待另一本書、更多本書,也許是你、是我,來書寫或開店吧。
※ 本文摘自《我們的搖滾樂》推薦序,原篇名為〈歡迎來到臺灣搖滾樂古著店〉,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