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主義至上的年代,為什麼製造出愈來愈多玻璃心?
文╱賴逸娟(麥田出版編輯)
本書原文書名是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譯者在書中直譯為「寵溺美國心」,coddling則是過度保護之意,然而無論原文書名或後來另取的中文書名,兩者皆極易遭人誤解,使人以為這又是另一本倚老賣老指責年輕人軟弱的書。
不過,只要翻開這本書稍作瀏覽,讀者便很容易發現裡面討論的面向涵蓋範圍之廣,根本不只是美國新世代的玻璃心,更是全球民粹狂潮之下每一個人的玻璃心。看似與台灣十分遙遠的美國政治與校園事件,突然就變得立體起來。
兩位作者強納森‧海德特與葛瑞格‧路加諾夫在本書中討論近年來普遍存在於大眾認知心理上的三大謬誤,將其與美國校園暴動頻仍以及各式分析數據加以連結。三大謬誤包括(1)「脆弱」的謬誤:殺不死你的,讓你更脆弱;(2)「情緒推理」的謬誤:永遠信任自己的感覺;(3)「我們」VS「他們」的謬誤:人生是好人與壞人的戰爭。剛經歷完一場總統大選的台灣人民對本書內容絕對很有共鳴,無論是韓粉柯粉綠吱藍蛆,或許都曾感受到出征與被出征的逼不得已,更多時候,我們同時懷著壓迫者與受壓迫者的心情,真理卻愈辯愈不明。
在本書前半,只要是對於公平正義議題稍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作者詳盡的闡述與資料整理中看到迥異於過往討論的角度。接著,兩位作者丟出更尖銳的詰問:關懷邊緣弱勢是好的,但以關懷弱勢為名打壓言論自由,會造成什麼問題?言論自由是珍貴的,但以言論自由為名而使得整體校園立場極端傾左,長期下來會有什麼影響?本書有時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直踩政治正確紅線。讀者可以不同意作者的擔憂與觀點,但箇中的精彩辯證,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