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容易被物資不足的流言吸引,是愚笨還是本能?
文/松田美佐;譯/林以庭
某一天,從我家的窗戶往下望,可看見主婦們在家附近的超市大排長龍,好像在排隊買洗衣精。「買個洗衣精居然排成這樣……」妻子如此說道。過沒多久,她又湊到窗邊看了一眼。「洗衣精有缺到這種地步嗎?」她起身去看了一下家裡的「庫存」,接著便聽見她說:「這些夠嗎?」過了一會兒,妻子又走到窗邊,嘀咕了一句:「還是去排個隊好了。」然後匆匆忙忙地出門了。
我在幼稚園閒話家常的時候,有個熟人突然說:「我剛剛去店裡一看,鹽都沒半包了,妳最好也先買起來囤吧。」我到超市一看,架上的鹽真的滿少的,當下立刻買了兩包。後來仔細一想,家附近的雜貨店就有在賣鹽了呀,真搞笑。
這兩則記錄在報紙上的小故事,充分表現出人們容易被物資不足的流言吸引,進而參與囤貨行動。這些記載於報紙的上內容,描述發生在一九七三年,從衛生紙到洗衣精、鹽等各種商品的囤貨騷動。
起初,大家對於物資不足的流言抱持半信半疑態度。但親眼見到排隊人潮後,不免會開始擔心:「現在不買會不會買不到了?」先是熟人的情報,再加上超市裡的商品數量稀少的事實擺在眼前,「反正都是必需品,趁買得到的時候買起來放吧。」的想法讓我們比平時更容易衝動買下多餘的東西。碰到相同情況還能冷靜克制自己不花錢的人並不多。
「衛生紙騷動」這場在日本最廣為人知的囤貨騷動發生在一九七三年十月底。在爆發石油危機後,人們開始關切通貨膨脹或物資不足的議題。十月二十九日,在奈良市近郊住宅區引發了騷動。隔天,這場騷動蔓延至大阪、枚方、寢屋川、東大阪等地區,造成衛生紙價格上漲至將近三倍。
這起騷動開始擴散到日本全國各地,原因是電視新聞及報紙均報導了主婦們蜂擁而至各地超市搶購衛生紙的現象。
十一月二日,兵庫縣尼崎市甚至傳出有人受傷,囤貨商品也從衛生紙一路擴散到洗衣精、砂糖、小麥粉和鹽。流言招來更多流言,囤貨商品擴散以後,本來屬於日本專賣公社專賣品的鹽居然也成了囤貨商品。就如同前面引用的報紙文章裡的故事一樣,怎麼一開始會完全沒想到根本不可能買不到鹽。
針對這起騷動風波,政府強烈否認有物資不足情況,也下令廠商緊急生產出貨。當店家架上有了充足商品後,這起騷動在關西僅花了短短一週便平息了。接下來要介紹的是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日,一篇刊登在《讀賣新聞》,一名居住在東大阪市十九歲主婦的訪問。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難以置信。大概是上個月月底吧,街坊鄰居和家人都在討論衛生紙缺貨的事,我也跟著去排隊,甚至在開店前一個小時就去排了。結果這場騷動轉眼間就結束了,所以現在店家的衛生紙才會堆到沒地方放吧。什麼?東京現在也鬧得很嚴重嗎?唉唷,不用擔心啦,真的沒什麼好擔心的。
暴風般的騷動平息以後,家裡囤的貨堆積如山,店家商品價格也大幅上漲。要是大家沒有一窩蜂跑去囤貨,或許東西的價格就不會上漲,家裡的空間不會變小,也不用浪費時間去排隊了。
那麼,這起囤貨騷動,是被流言操弄的人們所犯下的愚蠢行為嗎?
自我實現預言
雖然關西的囤貨騷動在短短一週就平息,但以全國的大範圍來看,卻持續整整一個月。如同前面提到的《讀賣新聞》的訪問,當關西的騷動逐漸平息時,十一月都過去半個月了,但首都圈的騷動卻正鬧得沸沸揚揚,在《讀賣新聞》十一月二十一日的晚報中,一名四十六歲上班族受訪時如此說道。
今天公司放假,但內人連日東奔西走,有些累壞了,於是由我出門採購。我排在從前面數來第五十個,但我和兒子加起來只買到兩串衛生紙,哪像政府說的「庫存充足」啊?
「衛生紙將會嚴重不足」,不只是單純的流言,而是現實中發生的事。
平時大家只買一串衛生紙,但因為大批人潮聽信物資不足的流言,導致每個人都拿了兩、三串,最後反而讓流言成真。反過來說,如果物資不足的流言沒有大幅蔓延的話,根本就不會發生物資不足情況。
受到特定資訊擴散的影響,人們會採取不同以往的行動,進而反過來應驗這個資訊。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King Merton)將這種過程稱為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在騷動平息之後,批評這些聽信流言而採取異常行動的人們「被流言操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對於身處流言風暴中心的人們來說,物資不足是鐵錚錚的「事實」,就算產生「趁買得到的時候買起來囤」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事實上,最後確實買不到該商品了。
囤貨騷動
二○一一年三月東日本大震災後,全國各地沒有直接受到地震或海嘯影響的地方也爆發像這樣的囤貨騷動。
一開始先是災區也嚴重缺乏的汽油,再來是泡麵、即食食品、米、礦泉水等食品和飲品,以及紙尿布、衛生紙等日用品,還有停電時必備的乾電池、手電筒都成為囤貨對象,導致超市和便利商店的商品架空空如也。在加油站排隊,在超市買的泡麵比平時多,為了找電池在店裡走來走去,想必讀者中也有部分做了相同的事。
《朝日新聞》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的早報裡,在靜岡縣的相關報導中採取囤貨行動的人表示:
因為丈夫的姐姐、姐夫住在埼玉縣,所以我昨天買了二十五公斤的米寄過去。今天來超市是來買自家用的水和泡麵。 平時買得到的東西常缺貨,有的東西只有特定店家才有賣,所以找到的時候忍不住多買了三、四個。
也就是說原因是「食品和飲品有可能缺貨,趁買得到的時候買起來放。」「有親戚或朋友住在物資缺乏地區,買了後幫他們寄過去。」
當時大眾媒體批評非災區地區的囤貨行為,但因為「只在乎自己」的利己動機而跑去囤貨的人其實不算多數。
物流的配送速度的確會因為震災而延誤,也會造成暫時缺貨的狀況。但就如同出現衛生紙恐慌的時候一樣,大家如果採取冷靜的行動的話,就不會有這麼多地區陷入物資不足窘境。
這裡我所要強調的是,每個人所採取的行動基本上都是建立於合理的思考或善意之上,絕非受到流言操弄或陷入恐慌。然而,當一大群人改變自己的行為後,確實造成石油短缺,超市與便利商店的商品也被掃購一空,「物資不足」原本只是流言,逐漸成為了現實。
※ 本文摘自《流言效應》,原篇名為〈造成社會現象的流言〉,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