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稚園要給孩子回家功課嗎?
文/ 何翩翩
幼兒園有沒有出回家功課,不是重點。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與閱讀習慣的養成,才是孩子們未來求學時最大的利器。
我之前任職的學校總共有三個混齡的班級,有一年老師們對大班生準備進入幼小銜接的下學期,到底要不要給回家作業,出現了不同的看法,激盪出很多火花,頗有意思。
不贊成給回家功課的老師認為,孩子不過是學齡前階段,最快樂的童年生活就要結束了,每天在學校專注投入蒙氏工作所做的練習與學習,已經非常足夠,未來還有十幾、二十年的日子,在等著他們寫功課、考試,與其急著大班下學期就要他們適應這些,不如讓他們好好享受最後幾個月無憂無慮的生活。
贊成出功課的老師則提出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給功課的重點,絕對不是要求拼音正確、國字完美、或是做大量的數學、英文練習,而是孩子對於回家功課的「態度」——讓孩子建立起自動自發寫功課的好習慣,清楚的知道功課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媽媽的,每天回家主動拿出功課,不需要大人三催四請。如果能在幼兒園時期先做好一定程度的心理準備,到了小學就比較容易接受每天都要寫功課的事實。這才是老師認為最重要的「回家功課」。
因此,贊成出功課的老師,會先跟家長們做好心理建設,所謂的功課,可能只是畫一幅畫、自己晨讀十分鐘、玩個連連看……,重點是孩子有沒有養成習慣,自己主動拿出來。
家長可以做的,則是和孩子討論規劃好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點,只給予孩子善意的提醒而非催促,如果孩子忘記或是沒有完成,隔天他必須自己跟老師交代原因,並接受老師的處置,例如補寫完才能去玩玩具等,讓孩子養成自動自發與負責任的精神,才是我們出功課的主要目標,絕不可以讓孩子覺得「那是大人的事」。
我樂見老師們進行這樣的論辯,因為很多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但經過大家反覆的爭辯、省思,再去執行時,不論是出功課或不出功課,都會更清楚箇中的利弊得失,進而做出對孩子最適切的安排。
我們家兩兄弟在國小畢業前,每天都可以在一小時左右做完功課,因此晚上九點半就可以上床睡覺。但其實弟弟遇到的老師很重視寫作的練習,除了數學、國文的作業外,每天還要寫小日記或主題閱讀單。
我很欽佩那位老師的做法,她沒有硬性規定要寫多少字,而是告訴孩子們每學期要寫完兩本連絡本,有寫完的人寒暑假就不用寫作文,或是集點換社會性的獎勵,像是最大獎可以下課多二十分鐘等,用這些方法激發孩子學習的自主性,給予孩子決定權而非強硬的規定。因為有彈性,大孩子們反而心甘情願的買單,弟弟的小日記常常寫得豐富又精采。
好玩的是,在幼兒園時弟弟的班級是完全不出功課的;而哥哥的班上,在老師和孩子們討論並與家長達成共識後,大班下學期開始酌量出功課回家練習。其實到了小學,就算同學校、同年級,每班還是會有功課量上的差異,功課多好,還是功課少好?這真的是另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從自家的經驗看起來,我還是認為幼兒園有沒有出回家功課,不是重點。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與閱讀習慣的養成,才是孩子們未來求學時最大的利器,若是家長本身已經花很多心思在陪伴孩子、經營親子時光,相信學校有沒有出功課影響都不大;而回家就是全家一起3C的家庭,就算孩子都有完成功課,但長遠看來學習的動力不夠,遲早還是會出現問題的。
所以幼小銜接的準備時期到底要不要出功課?在我看來只要立意明確,對孩子不要造成太大的壓力與家庭的困擾,都是可以嘗試的。大班時期我建議是以不要超過半小時(十分鐘更好)為原則,至於幼幼、中小班實在沒有出功課的必要,因為很容易揠苗助長,造成幼兒對作業的反感,親子關係若因而受損就得不償失。
不論如何,若已經影響到家庭生活或是造成孩子晚睡,家長就該和老師反應酌量減少或與孩子重新討論約定,切記回家作業的重點,不是知識量上的填塞補充,而是學習態度的養成。
每個孩子氣質不同,依著孩子的狀況,大人只要能敏感的調整與回應、規範,給孩子有品質的陪伴,相信就會讓孩子在上小學前調適到合適的心理狀態,並擁有一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吧!
※ 本文摘自《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翩翩園長的45個正向教養解方》,原篇名為〈幼兒園到底要不要出回家功課?〉,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