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當年那本不合時宜的書,現在變得「很合時宜」
文/犁客
回顧20世紀的八零年代,會發現那是個相當奇妙的年代。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將近一個世代,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經濟復甦、娛樂事業篷勃發展,許多思考及主義的衝撞在這個時候被收納進入商業體系,而各式怪異的、浮誇的、令人瞠目結舌的誇張展演,則用一種理所當然的炫目姿態出現在各種媒體裡。
商業機制容納各種多元創作,但仔細看看,會發現有些創作形式,在那個應該發勁亂長的時代,其實是悄悄萎縮的。
例如八零年代港台都在拍武俠電影或電視劇,大多改編自武俠小說,但拿最為人熟知的金庸來說,暫時不管新世紀之後的新修版本,金庸的《鹿鼎記》在1972年就出版了,也就是說,不管怎麼改編,影視改編的都是十年或更久之前的武俠作品了。八零年代雖有已經過了顛峰期的古龍和持續求新求變的溫瑞安,但整體的武俠小說的質和量都比先前少──某一類型的影視產品多了,但該類型的小說少了。
這或許不能單純視為「閱聽者選擇更直接的聲光娛樂所以捨棄閱讀」而已。因為看看八零年代的各種類型小說,都會發現創作者及出版品變少了,但不見得每個類型都被影視改編;另一方面看,獎勵「純文學」創作的獎項變多了。也就是說,想要「進入文壇」,寫純文學是比較「正確」的做法──可以得獎、可以有出版機會,可以和已成名的作家師生相稱;寫類型小說?那非但不是「文學」、而且已經過氣。
1987年,有本叫《海天龍戰》的小說集出版;這書名取自詩僧蘇曼殊的詩句,一看就很有武俠味道,書裡收錄的第一個短篇叫〈古劍〉,篇名走的完全也是武俠路子。
當時出版武俠小說自然有點不合時宜的感覺,而且,讀者一讀就會發現,〈古劍〉不大像武俠小說。它有個突然轉折的、諷刺意味十足的結局,情節進行方式也與大多數的武俠故事都不相同。再往下讀,會驚訝地發現,《海天龍戰》得要算是本科幻小說。
有一段時間,《海天龍戰》有點像本科幻或類型小說愛好者之間的傳說逸品,聽過或讀過部分篇章的人不少,讀過全書的人不多。2008年,這書獲得重新出版的機會,那時翻譯書市大好,這本在地作家二十年前的作品,似乎沒吸引太多新讀者的注意,再次出版,遇上另一種不合時宜。
妙的是,倘若在今日翻開《海天龍戰》,會發現那些短篇的情節,似乎是三十二年前預先寫好的今日世界。病毒戰、氣象戰、互鬥心機的鄰近國家,還有令人哭笑不得的意外。
當年那本不合時宜的書,在又經過一個世代後,居然出現某種「很合時宜」的特質。
這回,沒人應該再錯過它。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