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旅行邊工作的接案生活,大家最好奇時間怎麼分配
文/Cinyee Chiu
身為靠接案維生的自由工作者,經常有人會問我們關於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該如何拿捏。
這個疑問是很合理的,畢竟我們不像一般上班族那樣朝九晚五、打卡上下班,時間上沒有明確的區分,這一塊是工作,另一塊是生活。我們的時間是彈性安排,工作之於我們更像是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夫妻倆都是不用被工作時間、地點綁住的自由人,我們得以一邊旅行一邊工作,那麼在旅行中我們是怎麼分配時間的呢?
如果一個城市純觀光旅遊可以待上三天,我們就會將時間延長兩倍,停留六天,一半的時間旅遊,一半的時間工作。有時候是今天出門遊玩,明天在家畫畫,有時候是白天到處走走,晚上睡前工作。我跟 Ricardo 會在同一張桌子上工作,有時候 airbnb 的桌子不夠大,我會在床上畫。兩人各畫各的,或許聊天,或許一起聽有聲書,或許就各聽各的廣播。
這個安排與頻率也是很隨心,大抵根據案子的量與緊迫程度,還有遊玩行程的濃度做調整。比方說,如果今天需要的工作量只有兩小時,我們可以安排全天的行程,例如花個一小時的交通時間到鄰近小鎮去看看,晚餐後再開始工作。如果需要工作的時間比較長一點,假設六個小時,我們也可能早上工作三小時,出門吃午餐順便在城市中散散步當作休息,晚上回家後再三個小時。當高強度的旅遊或趕稿之後,我們也可能放自己一天假,什麼都不做。
就算是沒有案子的時候,身為需要經營能見度的自由接案人,我們也會畫一些自己的東西。雖然接案是主要收入來源,但我們的工作時間卻不等同於「畫案子」的時間。這點跟在公司工作的上班族不同,我們不是以賣時間來換取金錢、打卡後就能下班,我們賣的是能力與品牌。在沒案子畫的時候,經營社群、創作長期的大作品、整理作品集、收發 email,甚至丟比賽或自薦信,這些都算是我們的工作時間。
工作與生活的融合
所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在我們的日常中,更接近工作與生活的「融合」,這兩件事不是能夠清楚分開的。我們可能在飯後散步的時候討論下一個想要創作的作品,或是在買菜的時候分享經營社群的心得,也可能在趕稿的時候一起聽有聲書,或是一邊畫畫一邊討論八卦。
當然不是說因為我們做的是喜歡的事,所以就不會有被工作搞死的時候,但由於我們無時無刻都能「工作」,與其說是工作與生活的管理,不如說是壓力的管理。這麼說是因為既然工作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然有機會出現「一直在做事但心情悠然平靜」的情況,雖然工作很多,卻不成問題,但也有可能出現沒做什麼事卻很焦慮、壓力累積的情況。
我覺得壓力管理的關鍵在於時間管理。換句話說,壓力的來源來自於時間管理的不足。例如安排了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交稿量與期限,或是沒有效率地虛度了時間。如果時間管理很到位的話,即便是接了滿滿的單,也會因為成效跟效率符合預期,不僅不會累積壓力,反而能達到成就感與充實感。
有些時候,工作反而能紓解壓力。單一專案的工作時間過長,我會容易感到煩躁,但這種時候如果穿插了其他類型的工作,會有喘口氣的感覺,同時也仍然是在「工作」。比方說,為一篇文章畫插畫,已經花了很久的時間構思概念型的構圖,可以切換到另一項已經在上色階段的工作放空一下大腦。又或者是螢幕看太久感到疲憊,切換到紙上塗鴉一下,畫完還能發到 Facebook 跟 Instagram 當是經營社群。
當不需要工作時,你的生活會變怎樣?
你可能會覺得:「時不時都在工作的生活,有什麼好羨慕的?」如果你這樣想的話,想必你不是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吧?
有句話說得很對,「當你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你根本不會覺得自己是在工作。」當你能用嗜好賺錢,你這輩子就再也不用「工作」了。
我和Ricardo有過這樣的討論:「如果我們再也不用工作賺錢了,我們的退休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會每天睡到自然醒,晚上窩在被窩裡一起看個劇或電影再入睡;悠閒地下廚、用餐,偶爾出門上館子;做自己的創作,畫畫、捏陶、玩雕塑,Ricardo一直很有興趣做小場景。有很多時間相伴並做自己的事,看影片、看小說。當心血來潮的時候,出遠門來趟旅行。換句話說,我們的退休生活會跟現在的生活長得差不多。
這一點在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慶祝比賽得獎時也有很清晰地呈現:我們對目前的生活非常滿意,沒有什麼更想要的事物了。能夠以自己喜愛的事為工作,能夠在平實的生活中感到滿足與幸福,我真的覺得非常感恩,深深覺得受到宇宙的厚愛。
我們雖然以創作維生,但當不需要工作賺錢的時候,我們還是會繼續創作。
※ 本文摘自《人生就求一次如魚得水》,原篇名為〈我們這樣工作,這樣生活〉,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