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自由工作者有兩種:一步一腳印、不見死線不落淚

文/Cinyee Chiu

我想一般的自由工作者可以分成兩種典型,一個是規律工作者,一個是最後一刻衝刺者。我強烈推薦前者,如果你天生傾向後者,請往前者努力學習。

規律工作者 V.S. 最後一刻衝刺者

規律工作者會把工作與生活盡量形成一個固定模式。一天之中哪一個時段畫案子,哪一個時段畫自己的創作,哪一個時段純屬生活;工作的地點如果設定在書房,就不會在床上工作,以進入書房做為切入工作模式的開關。他們雖然不用上班,卻仍然規範自己一個「上班時間」以維持自律,不少自由插畫家甚至同樣比照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下班」了就不工作了。這種類型仰賴規畫與時間表,一步一步穩穩地完成案子,只要能規畫出個合理執行的時間表,就不用擔心壓力累積的問題。

最後一刻衝刺者則剛好相反,沒有任何固定模式,時間安排充滿彈性,唯一的限制就是截稿期限,經常在截稿期限前才趕得昏天暗地。這種類型如果要能好好地完成案子,需要仰賴的是對自己能力與需要時間的了解(我的確能在一天內完成這個任務,所以我留到最後一天再做也來得及)。很不可取,但拖延症的確是在自由工作者,尤其是創意工作者中常見的毛病。

我跟 Ricardo 剛好是兩種相對類型。Ricardo 因為畫得慢,從來就不敢留到最後一刻,總是將計畫列好,按表操課。所以一週之中,他會相對規律地每天固定工作時數,穩穩地執行。反之,我因為作畫速度比較快,經常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再集中解決,雖然理論上來說,只要你有本事順利交出案子,不管什麼方式都可以,但總壓到最後一刻的工作模式,長期下來並不健康。我想我有資格談談這點。

乍看之下,我好像工時比較少,放鬆的時間也比較多,但因為心裡多少還是掛念著截稿期限,在休息的時候並無法做到真正放鬆。雖然集中趕稿的時間確實壓力更大,但截稿期限前,沒在趕稿的日子壓力也不是零。時間一久,我漸漸認知到的是,我長期處於一種低量但持續的壓力之下。就像橡皮筋長時間維持些微的拉展也會彈性疲乏,我會覺得有點悶,覺得不舒暢,甚至心情上也總是維持著五%的焦慮。

因為我是更需要仰賴環境來協助自律的人,不像 Ricardo 只要有計畫表,他的執行力是可以依賴的,某種程度上我們之前一直移動的生活方式並不利於我維持固定的工作時間,反而強化了我最後一刻衝刺的模式。短期下來沒問題,我短打衝刺的能力還是可以帶我披荊斬棘,但長期下來,我累積的疲勞難以消除(所以游牧的生活很看人,你適不適合游牧不只看你的工作是否允許你彈性安排,也看你本身的工作習慣)。

要如何估算適當的工作量?

實際上,兩種模式都有成功的插畫家與自由工作者,但可以的話,盡量往規律的方向調整,能讓你走得更久、更輕鬆。就算是習慣拖到最後一刻的我,也希望在定居下來後能好好整理自己的工作表,將工作與生活的模式規律化。有規律的工作,即便一樣是截稿期限還沒到,一樣是稿子還沒畫完,心裡會是平靜踏實的。

除了每天的工作時間安排,如何估算適當的工作量也是自由工作者的時間管理重點之一。如果你已經規律工作,那估算的方式很簡單,知道你每天工作幾小時,一個案子大概要花多久時間──這個你做久了就會知道自己的平均速度,像我畫多了,大概知道一張畫會花我多少時間,但我文章寫得不多,無法正確估算產出一篇文章要花多久──你就能知道這禮拜是不是滿了、不能再接了,或是如果要加班,幾天幾小時是夠的。

急件費在這麼清楚的安排下也會很合理:如果我已經安排每天工作八小時,排滿了之後,你的案子照理要排到下下週去,但你這週就需要,我得「加班」額外增加工時才能幫你完成,或是排開其他工作幫你完成,那就像一般公司加班有加班費一樣,我合理加收急件費。另外,有些來聯繫的客戶好麻煩,遲遲不定下來。當你很清楚知道你的時間額度,你就可以告訴他:「要合作的話就快決定,不然我要把下週的時間排給另一個案子了,你們就要再往後排了。」對方通常就會有所表態了。

但如果你並沒有一個規律的安排,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估算適當的案量了呢?的確會比較難,但還是有辦法大概抓個範圍。我覺得留學插畫時的學校作業就是某種了解自己能耐的時間規畫訓練,一般來說,想要輕鬆點,一學期會選修個三門課,還行的選四門,很拚的選五門,老師出的作業通常是兩週完成一份作業,第一週提交三到五款草稿,草稿確定後第二週完稿。

換句話說,我大概知道如果同時接三個案子,都是兩週後要交完稿的,我處理得來。如果其中有一個案子三週後才需要交,那我可能還可以接第四個案子。以這樣的對照去比較,當作學校作業一樣,估量這案子大概是幾份作業的量,然後像是交作業一樣在期限內完成案子。這種換算法很適合剛畢業的學生抓個感覺。

※ 本文摘自《人生就求一次如魚得水》,原篇名為〈自由工作者的必要技能:時間管理〉,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