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錯覺誤導,球探錯過多少個林書豪?
文/麥可.路易士;譯/吳凱琳
二○○六年,莫瑞接掌休士頓火箭隊,他必須決定誰可以留下、誰必須離開,當時的莫瑞就像是籃球界的怪咖之王,也可以說是業界第一人。他的工作就是捨棄過去倚賴籃球專家直覺的決策模式,改採數據分析。莫瑞沒有正式上場比賽的經驗,也不想假裝自己是籃球咖或圈內人。他一直保有自己原來的樣子,對數字的興趣大於對人生的探索。他從小就很喜歡用數據做預測,一直沒有放棄這項興趣,日後這項興趣成了他生命中的最愛。
不認識莫瑞的人總以為,他運用理性的科學工具分析球賽,一定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重點,但其實他用自己的方法,卻反而經常得出跟自己原先想法相反的結論。他很清楚,沒有人能對所有事情都有把握。他只是運用數據分析來下決策,提高準確度。他從不靠自己的直覺做決定,他賦予了怪咖一個新定義:一個了解自己的心,所以不信任自己的人。
放任自己被誤導,你錯過了多少個林書豪?
或許,人類心智最狡詐的地方,就在於它會讓我們對於本質不確定的事物產生確定感。在選秀會上,許多球探都覺得自己清晰的看見未來,事後證明都只是錯覺。就好比林書豪,每位球探心中對他都有自己的一套評價。
這位知名台裔美籍得分後衛在二○一○年從哈佛大學畢業,然後參加NBA選秀。「我們的模型相中他,」莫瑞說:「模型建議我們,在選秀會的第十五順位選他。」但這個建議與球探在球場上觀察到的評價,有明顯落差。球探們認為,他只是一個打得不錯的亞裔小子。莫瑞當時也不完全信任自己的數據模型,他不敢冒險,所以最後決定不選林書豪。但就在休士頓火箭隊沒有選擇林書豪的一年後,他們開始測量球員的前兩步速度:林書豪是所有球員中速度最快的。他的爆發力強,而且比起其他多數的NBA球員,可以更快速改變方向。「他真的非常靈活,」莫瑞說:「但每個該死的傢伙,包括我自己,都認為他缺乏運動天賦。為什麼會這樣?除了因為他是亞洲人之外,我想不到其他理由。」
人們在對他人做出判斷時,總會以某種奇怪的方式只看見他們想看的,對於不熟悉的事物,通常要更長時間才會看明白。這個問題到底有多嚴重呢?紐約尼克隊的教練後來終於讓林書豪上場(因為可用的其他球員都受傷了),他的精采表現讓麥迪遜花園廣場的球迷全場沸騰,但其實當時尼克隊已經決定要將林書豪釋出了。林書豪也決定,一旦被釋出就不再打球。這就是問題的嚴重性:一位優秀的NBA球員,始終沒得到好機會在球場上發揮,就只因為專家認為他不夠好。到底我們遺漏了多少個林書豪呢?
就在休士頓火箭隊和其他NBA球探在選秀會上沒能看出林書豪的價值(選秀會結束後他以自由球員的身分簽約)後沒多久,聯盟的營運全面停擺。球員與球團之間因為薪資談判破裂,NBA被迫封館,完全無法運作。於是莫瑞報名了哈佛商學院的高階管理課程,並選了一堂行為經濟學的課。上第一堂課時,教授要求學生在一張紙上寫下手機號碼的最後兩個數字,然後她要求學生估計聯合國裡有幾個非洲國家,把答案寫在紙上。最後,教授收集了所有學生的答案,然後告訴大家結果:手機號碼最後兩位數較高的人,預估的非洲國家數也較高。
接著,她告訴大家:「我要再做一次同樣的實驗,這次我同樣會給你們某種暗示,看你們會不會被擾亂。」結果,儘管每個人都事先被提醒了,猜出來的數字依然受到擾亂。換言之,就算你知道自己有偏見,不等於你能克服偏見──發現了這一點,讓莫瑞感到不安。
後來NBA恢復比賽,莫瑞又發現了一個令他擔憂的事。選秀會之前,他接到多倫多暴龍隊的電話,希望用他們在第一輪較高的選秀順位,交易替補得分後衛凱爾.洛瑞(Kyle Lowry)。莫瑞和同事們討論,其中一位主管說了一段話,幾乎讓這場交易破局:「如果我們已經有希望交易的選秀順位,而他們希望交易的人選是洛瑞,我們根本不該考慮這筆交易的可能性。」於是他們停止討論,轉而進一步分析當下的情況:他們預期選秀會上的球員價值,會大幅超越被他們交易出去的球員。球隊「已經」擁有洛瑞這名球員,擾亂了他們對他的判斷[7]。回頭看過去五年,每當有球隊要和他們進行交易時,他們總是會高估自家球員的價值,特別是當有球隊用選秀權交易休士頓球員時,他們通常會拒絕原本應該要答應的交易。為什麼?
因為他們沒發現自己心智的弱點。
自此之後,莫瑞就特別留意行為經濟學所稱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當你「已經擁有」一樣東西,就很容易會覺得這樣東西的價值很高。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效應,他不僅要球探改變,也同時調整了模型,重新評估自己球隊每個球員在選秀會上的價值。
到了下一個球季,趕在交易期限之前,莫瑞起了個大早,在白板上列出他擔心可能會干擾他們判斷的偏見,包括稟賦效應、確認偏誤等等。例如有一項是「當下偏誤」(present bias,高估現狀的偏誤),也就是做決策時更容易受到「當下」情境的影響,而低估了「未來」的影響。另外還有「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人們通常在看到結果後,會誇大對這個結果的預測能力。莫瑞建立的數據模型,正是要抹除這些人為判斷的誤差。到了二○一二年,他的模型在評估球員價值時所擁有的資訊優勢,似乎已到了極限。
「每年我們都在討論,模型中有哪些指標要拿掉、哪些該加入,」莫瑞說:「但每一年都讓人越來越沮喪。」
經營球隊這份工作,已經和他小時候的想像不同了。就好比他被指派去拆解一台精密複雜的鬧鐘,設法找出故障的原因,最後卻發現其中一個重要的零件,居然是在他自己的腦袋裡。
[7]最後這筆交易做成了,並運用選秀會完成最成功的一筆交易,得到了超級明星詹姆斯.哈登(James Harden)。
※ 本文摘自 《橡皮擦計畫》,原篇名為〈那些年,NBA的選秀會上……〉,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