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面對蟑螂般的網路酸民,你有四種戰法
Photo Credit: Unsplash

【果子離群索書】面對蟑螂般的網路酸民,你有四種戰法

只要上過網,就會遇到網路酸民。有時候自己是苦主,被酸民酸,有時只是旁觀,旁觀他人的痛苦,看他人遭罵挨批。網路酸民盤據的地方,大部分在留言區,從社群貼文、各則新聞到論壇,下方的讀者回應區塊,都是網路酸民肆虐的場域,就像老鼠活動於下水道、倉庫。

當然,這些靠酸別人來刷存在感的酸民,也大可另闢戰場,在自己的部落格或臉書貼文,以各種酸言酸語炮轟,但多數人氣差,無人聞問,也寫不出完整論述,最終還是得依附在人家正文之下才會曝光。

網路酸民,誰都遇過,但究竟網路酸民的定義是什麼?這些令人厭悪鄙夷的網路蟑螂,有哪些共同特質?形成原因如何?大概只有籠統概念,思考不深。近讀莎莉.康恩(Sally Kohn)《逆轉恨意:洞察仇恨的源頭,讓善意與惡念開始對話》,不免細想這個問題。

這本書第一章就是〈我們為何而恨:酸民〉。上網查資料發現,相關討論洋洋灑灑無數筆。畢竟酸民肆虐是網路常見現象,網上的探討只會多不會少。

眾家解析酸民的共通特質,但這些特質不是絕對,也不是判斷是否酸民的必要條件。例如匿名。匿名賦予酸民生態的第一個溫床。所謂匿名,有的不需登入,隨意命名,阿貓阿狗,隨時變換,有的需登入,但從帳號無法知道發言者真實身分,直到被肉搜或上法庭身分才曝光,由此他們在保護傘下暢所欲酸。

不能匿名,酸民恐怕少掉好幾成。在現實生活中酸別人,會被扁被告,會被解聘被記過,而在網路隔著匿名防護罩,每個人勇氣倍增,講話很大聲。酸民酸人,不用負責,表現出來的情緒語言,內容貧乏,論述無力。目的不在辯論,無關真理,在貶低他人中得到快感。酸民不同於批判者,後者通常自己有一套論述,對錯不論,至少有一定對象,這對象可能是某人某陣營或某種主張、觀念。

詞語溯源,酸民本來就是指網路酸民,是網路時代才有的名詞。有此一說,酸民一詞源自批踢踢(ptt),批踢踢的使用者被稱為鄉民,因此愛在批踢踢酸人的鄉民,就是酸民。以此定義,某些嘴裡沒好話的名嘴、作家、政客,不算酸民,即使格調和境界和酸民沒兩樣,也不算。

本來這些紛紛擾擾只在網路上,隨著一些受害者不堪嘲諷霸凌而輕生,躍上新聞版面,而成為眾所周知的社會現象。也因此,酸民到底什麼樣子,也漸漸浮現。

酸民因為侮辱或恐嚇而上了法院,身分公開,年輕人居多但也不乏中老年人。身分背景從工程師到家庭主婦、學生都有,他們末必如論者所云,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自信,甚至一無是處,有些人在自我的專業領域裡有所成就,但人際關係差,得不到太多認同,只好攻擊別人,把對方貶低下去,自己就高人一等。

這些在網上張牙舞爪的猛獸,到了法院就變成馴服小貓,有歉意,有和解誠意。畢竟再怎麼性格,面臨要坐牢或罰款,不得不收斂。

然而,訴諸法律,勞民傷財,也未必有好的結果,上網查閱若干判例便可知道。大致說來,瞭解網路酸民的特質後,面對他們,不妨採取四大戰法:

一,熱戰:提出告訴,於私還清白,吐怨氣,於公,遏阻此風。

二,不戰:忍,氣呼呼鬱結在心,但千萬別想不開。

三,冷戰:冷處理。忽略他,別理他。重量級拳王不接受街頭挑戰,因為不同檔次。酸民罵人酸人之後,目的還未達到,激怒對方惹哭對方,才是目的,你越生氣他越有成就感,與虐待狂、暴露狂本質相同,成敗建立在對方反應。對他們來說沒有比沒人理更難受的事了。

四,止戰:回到《逆轉恨意》這本書。在所有面臨的恨意中,一如在數位時代中的我們多數,最常遇到且天天遇到的,是網路上的惡毒民眾,俗稱為「酸民」。因此莎莉.康恩研究恨,就從酸民文化為起點。她與酸民的互動大部分是在twitter,所以她委託專業人員,從中列出酸她最多最烈的一群人,並試著聯絡其中十幾人,與有回應的半數連絡溝通。之後她發現,超過想像的,他們是人,普通如你我的人,不是機器人,不是網軍,他們神智清楚,人也很好,不是透過網路留言顯現出來的妖魔野獸。她不免懷疑,哪個版本的他們才是真我?是在電話中裝好人?網路上裝壞人?或兩者都是。

莎莉・康恩嘗試在對話中,瞭解什麼因素讓這些人在留言中流露出可怕的敵意,帶著仇恨傷人?她試著以同理心正視恨意。──瞭解並非和解,並非以德報怨做個爛好人,而是藉由瞭解對方的意圖、作法,化解對自己的傷害,與內心的疙瘩。面對以酸人為樂/業的網路酸民,這是最高段的作法。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有時連酸民都稱不上:

  1. 有真材實料的酸民不是酸民,他們是:高級酸民
  2.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不是每個婉君酸民,都在進行網路霸凌──「霸凌」與其他惡行的差別
  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從網路酸民變批判神人的入門指引:52 個非強迫性思考偏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