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夏至,曾是焚貓之日

文/葛瑞格.詹納;譯/楊惠君

因為貓有潔癖,所以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對貓的喜愛遠勝於狗,另外因為貓是捕鼠專家,因此中世紀的基督教世界偶爾會加以包容。在傑佛瑞.喬叟(Geoffrey Chaucer)所寫的《磨坊主人的故事》(The Miller’s Tale)當中,有個角色跪在地上,透過一扇門往裡面偷窺:「一會兒他找到個洞,這是在牆角下面貓兒常常鑽進鑽出的地方。」這是英國文獻第一次提到貓門。過了沒多久,一四二一年在英格蘭曼徹斯特興建的查塔姆圖書館(Chetham Library)就出現了真正的貓門。在英格蘭的埃克塞特大教堂(Exeter Cathedral),通往鐘塔的門在十七世紀開了一扇貓門,好讓貓進來捕獵咬斷敲鐘索的該死齧齒動物,據說以「滴答滴答滴,老鼠爬上鐘」這句歌詞開頭的童謠,就是來自這個典故。

但中世紀有許多人非常討厭貓。日耳曼女修道院長賓根的希爾德加德(Hildegard of Bingen)認為貓是長了毛皮的傭兵(毛傭?),只忠於餵養牠們的人,其他作家普遍把貓和女性的情慾及賣淫聯想在一起。而且每次只要爆發瘟疫或是獵巫熱,貓就成了代罪羔羊,因為有人把牠們連結到拜祭魔鬼的邪教和異端邪說。卡里特派信徒(Cathars,又稱純潔派,中世紀南歐一個被迫害的教派,信仰善惡二元論),被指控以親吻貓噘起的屁股做為宗教儀式。這是邪惡之吻(osculum infame)的延伸,所謂的邪惡之吻,是女巫熱吻魔鬼裸露的屁股來表示歡迎,而撒旦被認為經常以黑貓的形式出現。

雖然聖路加日(St Luke’s Day)有鞭打或溺死野狗的習俗,但野貓受到的待遇比野狗悲慘得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可能有倒楣的貓被叉在鐵籤上烤來吃(伊萊大教堂在一六四三年發生過這種事)、吊在柱子上、剝皮、折磨或活活溺死。一六七七年,英國新教徒把活貓塞進正在燃燒的教宗雕像的肚子裡,好讓人以為羅馬教皇(他們顯然不是很喜歡羅馬教皇)在被活活燒死的過程中痛苦尖叫。

在科學、理智與聖經語言並行不悖的迷信時代,貓也是女巫的親密伙伴(不能被信任的邪惡動物),而且這種印象是來自牠們和撒旦一樣,喜歡玩弄自己的獵物。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法國人才會幾乎像虐待狂一樣,喜歡用網子捕貓,在夏至這天丟進熊熊燃燒的篝火中。一六四八年的巴黎,法王路易十四甚至被恭請在柴堆點火,然後在當晚一面跳舞享樂,一面看著動物被活生生地燒死,以取悅民眾。

不過,儘管貓在中世紀定期遭到肅清,牠們仍然存活下來,且成為愈來愈受歡迎的寵物。據說牛頓(Isaac Newton)一直很喜歡貓,此外,大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也是百分之百的愛貓人(雖然美國人經常把貓形容成娘娘腔的寵物),而且開開心心地幫他的貓取很可愛的名字,像是酸醪(Sour Mash)、阿波利娜(Apollonaris)、懶鬼(Lazy)、押尼珥(Abner)、饑荒(Famine)、單身女子(Fraulein)、水牛比爾(Buffalo Bill)和克里夫蘭(Cleveland)。看來他和喬治.華盛頓有許多共同點。

※ 本文摘自《用一天說歷史》,原篇名為〈11:15a.m. 遛狗〉,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