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Flickr by 迷惘的人生

在咖啡店尚未出現的時代,冰果室可是社交首選

文/台青蕉(王繼維、王繼強、尊懷文教基金會);插畫/蔡政諭

炎炎夏日的台灣,走入「冰店」或「冰果室」早已是百年來不退流行的潮流。從旗山開始電力的供應,製冰的工作就從未中斷過,而這種消費冰品點心的享受,是工作打拚之餘的最佳調劑,這些炙手可熱的冰店,還有幾間屹立不搖,靜靜的等著後人光顧,體驗農村小鎮的冰食潮流!

冰果室是各行各業社交的縮影

全台灣最愛吃冰的小鎮,要說旗山可不為過。

這個兼具城區與農村的小鎮,幾乎每個庄頭都有冰店和冰果室,在五十年前數量逼近三十間,目前開店超過一甲子的冰果室尚存六間,呈現出各庄頭的生活樣貌及客群,就像當年來糖廠工作的糖工,一定會吃上「清雅冰果室」的幾口冰品,調劑一下工作的辛勞;旗美高中七〇年代畢業的學子,都一定去過「雪峰冰果室」約會和吃冰;旗山蕉農的換工,必點的是旗山粉圓工廠一桶一桶的粉圓冰品;五保地區回家的路隊,也一定會有零用錢去「常美冰店」點一碗冰清涼消暑;在旗山北勢中午休息的大卡車司機,也必點「永芳冰果室」透清涼的四果冰;還有溪洲庄頭做工務農與學生族群最愛的「榮美冰店」等。在這些空間中都能見到各行各業的身影,屬於交陪的社交場合和喘息空間。在手搖飲、咖啡店尚未出現時,冰店就代表了地方情感交融的濃度。

旗尾糖鐵車站轉角的清雅冰果室

旗山糖廠位於旗尾地區,一九〇九年高砂製糖旗尾製糖所設立,就像是近代的科學園區,工廠吸引了非常大量的蔗工前來發展,也因此帶動旗尾地區的熱鬧繁榮。早年的旗尾車站,在旗尾糖廠的東側,與中興街連接,清雅冰果室就位於車站出站口與旗屏路的交叉口。

「在道路沒有拓寬連接高速公路以前,從旗尾火車站出來,除了我們冰店,還有靜樂和海宮茶室,以及華宮旅社。」清雅張老闆,仔細的介紹旗尾車站附近的景象,宛如穿過時光隧道重回當年糖廠的榮景。

提起清雅的客群,就是糖廠的蔗工及搬石頭移工,由張老闆母親林窓創立,約從一九四〇年開始營運,父親張伸馬在糖廠擔任煤炭火車司機,礙於同事的情誼,不少糖廠的工人沒吃公司員工冰,就會前來店內消費,以吃冰聊天的方法,去除上班的工作壓力。

清雅冰果室已經經營了一甲子。

清雅冰果室的特色,早期店內都是使用旗山產的蔗糖製冰,後來糖廠停產才改為其他糖品製作。店內除了香蕉清冰,和以酸梅冰為基底,加上木瓜籤、葡萄乾、獨家蜜鳳梨再搭配楊桃乾的四果冰外,也有多種口味的冰棒,像是桂圓米糕、紅豆牛奶,芋頭、鳳梨、酸梅冰棒等都是當年店內招牌的口味。

張老闆說,「那時學製作冰品,就是二萬元學到會,請師傅來教一個月,除了教學,還有設備的購買和施工。」以當年的物價,一棟透天街屋店面就要二萬元,學做冰根本是天價。

店面雖然曾休息一段時間,如今以一個休息站的概念重新出發,下了交流道往旗尾的方向,右手邊看到的店面就是清雅冰果室,或許是前往糖廠吃冰的另類選擇,感受蔗工享受的口味,一旁就是旗尾火車站的舊址,也可走訪舊車頭來場思古散步,或走訪糖業發展的旗尾老街。

結合傳統與創新的常美冰店

創辦人郭李常美女士,先生是旗山知名冰店「枝仔冰城」創辦人鄭城同母異父的兄弟,一九四五年開設雜貨店,在旗山五保橋頭文中路旁,這裡是當年旗山與內門的交通要道。一開始兼賣糖果、餅乾零嘴與涼水,後來則專做冰品,取名為常美冰店。附近老店家鄰居都說,店內的人客,除了放學回家的學子會進門光顧,也有不少從內門、台南山區來五保交易的農民、販仔在此歇腳,每到需要添購農具、風鼓機、水缸、農具五金等用品的季節,就會有不少人到此吃冰,對於長途跋涉的販仔、農民來說,是一個歇腳的好去處。

開店超過一甲子的常美冰店。

常美的招牌莫過於香蕉清冰,是台灣最傳統的氣味,此外傳承自日本昭和時代的製冰技術,店內冰棒以傳統的鋁製模具製作,如今已換成白鐵模具。除了傳統冰品,後來阿嬤也開始研究冰淇淋,還進口義大利的冰淇淋機器自製研發,巧妙結合了懷舊和現代的冰品。

蓋在大溝上的朝林冰室

一半蓋在大溝上方的小店,可以說是旗山獨樹一格的街屋,這就是朝林冰室的建築寫照。約一九四〇年,劉朝林老先生以台灣土楊桃熬製楊桃湯,挑著扁擔在旗山街區販賣,是朝林的創始樣貌。

後來因為太平商場興建,在現址溝邊上建起木板橋、雨淋板木屋,以楊桃湯為主打,創立朝林冰室。說到彼時楊桃湯販賣的盛況,住在太平商場的婆婆媽媽經常都要幫忙代工削大量楊桃,一邊削一邊聞楊桃湯的香氣,口水只能不斷吞入喉嚨,當時的香氣、勞力是街區對朝林冰室的記憶。

當年冰室對面就是旗山戲院,看戲人潮都會搭配朝林的點心、水果,包括水果切盤、楊桃湯、綠豆湯和杏仁凍,後來老闆突發奇想,自製杏仁凍加入飲品銷售,效果出奇的好,也造就今天旗山人到店都必點一杯「杏仁楊桃露」,成為道地美食的佳話。此外店內熬煮的古早味紅茶,也堪稱地方人喜歡的氣味。

朝林冰室與旗山大溝頂。朝林冰室提供。

高中生與蔗工各自的人生回憶

鄭育榮是雪峰冰果室的第三代,阿公鄭石龍是創店老闆,在旗尾老街興中路和延平路的熱鬧地段買地蓋屋,開設雜貨店經營民生用品的小生意,後來兼做冰品和加工,除了銷售到糖廠給蔗工的涼品外,也兼做地方民生和學校生意,尤其在一九六七年後,旗山中學遷校旗尾,改名旗美高中,店的位置就是旗尾公車站牌所在,於是成為從高屏地區來的高中生放學後,坐公車回家前,必去的約會談心地點。

清雅冰果室,因為有自己的製冰機械,除了店面小賣冰品和隔壁兼營雜貨店外,還承接辦桌冰品的批發生意。「小時候機器在做冰,因為機器設備比較陽春,容易讓冷媒阿摩尼亞外洩,半夜聞到很臭的味道就要快跑出屋子,避免中毒。」鄭老闆打趣的說,這是當年他童年的趣味記憶,讓我們對於過往的製冰生活充滿想像。

提起當年店內的招牌,鄭老闆說店內的紅四果冰,又稱「新娘冰」,是內門的刀子師出高級菜餚,辦桌必點的冰品甜點,以蜜餞、楊桃、李子、大豆、木瓜籤組合任意四種配料,加入紅色染劑,呈現淡淡紅色酸酸甜甜的冰品,在婚宴現場色澤喜氣又美味。

店內因為生產香蕉清冰,會將綠豆湯、紅茶搭配清冰增加甜品的口感,這個習慣後來成為旗山老街銷售「香蕉紅茶冰」的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老闆說店內的「月見冰」是日治時代留下的飲食習慣,把生蛋黃打入香蕉冰中,並加入紅豆和煉乳,是台灣承襲日式料理的冰品代表。店內的經營,到了冬天還兼賣關東煮,於是旗美高中同學經常揪團來店,吃冰喝冷飲配關東煮,這種冷熱雙拼的景象,是冬季最特別的畫面。

停電也能剉的冰!卡滋卡滋手切冰

藏身於旗山市場內的「手切冰」是旗山人最愛的一味。

在沒有剉冰機的年代,以一把冰刀將大冰塊剉成碎冰,加入黑糖水、粉條來享用,是多麼令人著迷的點心。手切冰鄭阿姨分享,「我的手切冰從一碗二角開始,到民國六〇年代的一碗二元,一年要換一支冰刀」,可想而知當時生意的盛況。

手切冰除了獨特的口感還有自己切的趣味。

舀起冰內的粉條,鄭阿姨突然說,「我的父親當年是粉條、粉圓工廠老闆,那時粉圓工廠開在遠東旅社對面,大量批發粉圓,全都是農村地區訂購的清涼飲品,準備給前來協助農忙的朋友。」在那個還沒有利樂包、瓶裝飲料的年代,農村勞力辛苦,不少地主叫一桶一桶的冰,外送到各庄頭的農舍犒賞大家。當中粉條、粉圓、紅豆、花生湯的美味,就是街坊的佳話。

如今鄭阿姨在大菜市場有一個手切冰的攤位,不論是吃了五十幾年的老客人,還是腳踏車隊的年輕人,都喜歡走進菜市場,品嘗手切冰的人情好滋味。

旗山冰果室的今天

旗山因為具有農業城區發展的特色,產生了不少老冰店,由於農業型態的改變、糖廠不再製糖、農村人口外移、學校改派校車接送、卡車貨運司機變少等,目前正在慢慢消失,除了後代接手行銷和推廣的少數冰店外,許多傳統店面因為開在較偏遠的庄頭,都逐漸消失。

湯家粉圓工廠,變成在旗山市場的手切冰,永芳冰果室已經歇業,溪洲榮美冰店則是將機器盤給元復雜貨店繼續營業,此外還有更多散落老庄頭的冰店早已不再營業。日頭一樣炙熱,冰品冷飲需求依然旺盛,要找尋懷舊的氣味與當年的氣息,就只能從旗山現在還存在的老冰店,來體驗走過產業發展的冰品特色了。

※ 本文摘自《小鎮專門店》,原篇名為〈走訪冰果室,品嘗農村社交〉,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