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女性主義的學弟回答我:因為男生不懂,所以要學
文/崔乘範;譯/龔苡瑄
那是我二十一歲的時候,我問了在讀書會研讀女性主義的學弟。
「男生為什麼要學女性主義啊?」
聽完我的問題,他笑著回答我的神情與周圍的光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並給我衝擊。
「因為男生不懂,所以要學。」
其他男生向二十五歲的我問了。
「男生為什麼要學女性主義啊?為什麼要偏袒女生?」了解女性主義或研究過女性主義的人,也小心翼翼地向我詢問:「男生要做女性主義者,能理解的應該有限吧?」
我剛收到出書提案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我嗎?男生要怎麼出女性主義的書啊?」
我一直十分好奇,男人為何會如此呢?
我的幼年時期並不幸福。雖然喜歡拿紙手作玩偶的衣服,卻經常被長輩教訓,說我玩這個「跟女孩子一樣」。我覺得抓石子和翻花繩很有趣,但因為朋友們的嘲弄,而再也不敢表達自己想玩。我原本動不動就掉眼淚,卻因為「男生一輩子只能哭三次」這句話,抽泣著忍住不哭。我常聽到有人叨唸我是個太多話的男生,也因為身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卻只喜歡待在家看書而備受擔心。我雖然羨慕女孩子,卻仍積極努力地「成為一個男人」。我走進運動場踢足球,和朋友們看色情片,打過幾次群架,也曾粗聲粗氣地飆髒話,被同儕認可的感覺曾十分美好。
長大成人後,類似的情形也不斷發生,不管到哪都少不了軍隊文化、暴力,以及淫詞穢語。讀大學時跟著學長,在任教的學校則跟隨其他男老師,我被帶到各式各樣的酒席,他們認為不到酩酊大醉,就無法成為互相坦率、赤誠相見的朋友。 通常這些人在初次見面時,會先詢問對方的年齡,並在確認兄——弟、前輩——後輩的位階關係後,才敞開心胸與對方相處。遇到上級時,是嘴巴手腳不得空,而遇到後輩,則是錢包不得閒。雖然女性的生活之路也崎嶇不平,但男性的人生變成這副德性也實在令人疑惑,我一直十分好奇,男人為何會如此呢?
在認識女性主義後,我心中的疑惑一點一點地被解開了。在我學到殖民地男性被帝國男性打擊的自尊心,有以壓榨女性作為恢復手段的傾向後,我就理解了那些遇強則弱、遇弱則強的「大叔」們;並了解必須得到其他男人的認可,才能成為「真男人」的「同性友愛」1,也就是男人們用盡力氣交一個「能見人」的女友的理由。當我了解「男性養家模式(Male breadwinner model)」後,我便看透了由一名男性勞動者扶養整個家族,並在犧牲了一輩子而退休後,遭遇另一種更深層霸凌的架構。
若問暴力與效率概括而成的軍隊文化如何促進韓國的快速成長,「雖然連撒尿都不願朝向軍營,卻還是得當兵才能成人」這句話的矛盾心理便可說明。我對男性特質抱持的疑問,是由女性主義解開;並多虧女性主義,我才能面對自己完整的面貌。女性主義亦與男性生活相連,並能使男性獲得和女性同等的自由。
身為男子高中老師
我是一名男子高中的老師,工作場所半徑二百公尺內,生活著八百位男性賀爾蒙高漲的「雄性」。雖然教室內充斥著髒話與力量的較勁,但其中並無惡意。若你問他們為何如此,最多數的回答便是「沒為什麼」,接著是「好玩啊」以及「看起來很屌」。人們說此時是一生中最血氣方剛的時期,甚至有些孩子會沒頭沒腦地喊出:「做愛!」即使這是再自然不過的慾求,但這樣的宣洩方式仍讓我覺得惋惜。到現在還有許多教室裡掛著「再多讀十分鐘,就能娶到更美的老婆」諸如此類把女性視為獎賞的班訓,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雖然現在的高中生是活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新人類,但他們展露男性特質的方式,卻和「大叔」與「老頭」如出一轍,也就是粗暴地對待其他男性或性物化女性,這兩種方式之一。教室裡隨時都能聽見不知從何處學來的低俗字眼——「上」,孩子們爭相展現著粗魯行為與低俗言語的分量就代表了男性特質。而在這其中,像過去的我一樣內向、話多、淚腺發達的男學生,都會被認為是不正常的男人。
「男人看財產、女人看臉蛋」這種老一輩的錯誤價值觀,在十多歲的年輕人之間也十分普及,約會由男方出錢,女生就該愛撒嬌,帶有如此想法的人至今仍不計其數。然而這並非孩子們的錯,教育部在兩年之間耗費六億韓元編制,發行於二○一五年三月的〈國家標準學校性教育標準方案〉寫著:「就男性付出較多約會費用的立場來看,他們必然會期待女性予以相應的回報,在這樣的過程之下,的確可能發生預期之外的約會性暴力。」如此的無稽之談。此方針不僅未能培養學生對性別平等的感受能力,甚至還助長性別暴力與性別角色扭曲的傳統觀念,而孩子們只是將老一輩不過如此的人權意識原封不動學下來而已。
雖然遊戲裡的男戰士們通常是穿著巨大盔甲勇猛地打鬥,但女戰士們卻是穿著露出半個胸部的服裝為男戰士治療。十多歲的青少年四人中,便有一人會收看網路自媒體節目(網路直播)2,但有許多直播主3將女性描述為宣洩性慾的出口。「如果死前都沒做過愛,那實在太委屈了,所以如果發生戰爭,就先衝破某某女高吧。」這句話便是這複雜環境下的產物。
因此,創造出這種環境、傳導錯誤性別意識的我們必須有所反省,我們必須從自我做起,努力以不一樣的方式再次審視自己。
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
二○一七年為女性主義之年,以銷量超過五十萬本的《82年生的金智英》為起頭,無數的女性主義書籍開始被出版,書店內可看見女性主義書籍佔領一整年社會科學領域排行榜前段班的盛況。電視廣播領域則出現如(以下節目暫譯) 〈刻薄男女〉、〈火熱的痛快〉、〈Body Actually〉等直接討論女性主義的教養與綜藝節目,另外像〈有差異的級別〉、〈說什麼是什麼〉等一般時事、教養節目當中,也介紹了相當比例的女性主義主要理論與未決議題。網路上發起的「#○○圈內_性侵害」hashtag 運動,也揭露了各領域一直以來掩蓋的弊病和矛盾。另外為了對抗數位性侵害而封鎖「海螺網(Sora net)」的同時,一直以來遮遮掩掩的衛生棉與墮胎議題也浮上檯面。
然而這個現象並不侷限韓國,美國也熱烈展開了揭發性犯罪的「#Me Too」運動,遭知名演員、電影製作公司、企業高層、國會議員同僚等性騷擾的自白接二連三出現。女性的勇氣年代擴散到演藝圈、藝術圈、政治圈、經濟圈,震撼美國國內。美國周刊《時代雜誌》將這些參與運動的「打破沉默的人The Silence Breakers」選為二○一七年風雲人物,另外,眾人網路搜索的力量也讓出版美國線上辭典的韋伯字典(Merriam-Webster),將女性主義選為二○一七年代表單字。
世界正在改變,女性主義逐漸融入保障普遍人權的歷史洪流,並非可閉上雙眼以鴕鳥心態迴避的議題。為了不成為「泡菜女」,女性們正努力擺脫曾自我束縛的自己,但男性們卻仍以約束女性,防止自己成為「韓男蟲4」。
我要向男性們提議,把那些壓制女性發聲的時間拿來自我反省,並學習女性主義吧,別因跟不上時代而被淘汰了,一起成為女性主義者,你失去的是男人箱子(Man Box)5,得到的將是全世界。
註釋
- Homosocial:同性中不以戀愛為基礎而保持的友好關係。
- 依據韓國媒體促進財團於二○一七年一月三十日發表之〈二○一六年十至十九歲青少年媒體使用調查〉,十幾歲青少年在網路自媒體節目的使用率為二六.七%。
- 又稱「實況主」、「網路主播」等,指網路直播節目的主持人。
- 「韓國男子」加上「蟲子」的新興詞語,是用來貶低韓國男性的單字。
- 《Man Box》為作家托尼.波特用來比喻框架著男性之刻板印象的表現。
※ 本文摘自《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前言,原篇名為〈男生當什麼女性主義者啊?〉,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