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歲開始顧旅館櫃檯「我們和客人成為新的家庭」——專訪《櫃檯沒大人》作者楊諹(楊凱莉)
文字/楊諹(楊凱莉);譯/朱崇旻;筆訪/愛麗絲
他舉起手,發出快門的「喀嚓」聲時,我轉過來看著我的新家族,露出大大的笑容。
這張照片,我已經等很久很久了。《櫃檯沒大人》作者楊諹(楊凱莉)從小全家自中國移民至美國,八歲起她開始替經汽車旅館的父母顧櫃檯。新移民的生活不如想像中順遂,她在與書中主角湯彌雅類似的掙扎、挫折裡成長,那些對同齡朋友難以啟齒的困頓、貧窮中誕生的愛和希望,讓她與汽車旅館的住客彷彿因革命情感建立起新的家庭,成為異鄉中互相扶持的存在。在《櫃檯沒大人》裡,她記錄著湯彌雅一家人的經歷,同時也書寫自己的童年記憶。
※訪談無雷,請安心閱讀。
問:您小時候全家移民至美國,《櫃檯沒大人》的故事除了後記提及的部分,彌雅與其他角色經歷(如父母、露珮、姚先生、傑森、阿申表哥、漢克、明叔叔等)和您的個人經歷還有哪些類似、相異的部分呢?
答:《櫃檯沒大人》的故事大約百分之六十是真實事件,百分之四十是虛構的。我身為作家,目標一向是捕捉最真實的情緒,到現在我還記得自己當初的心情,還記得自己經歷新移民生活的顛簸起伏,以及一邊經營汽車旅館,一邊努力在新國家尋找容身之處的辛苦,這些是我想在書中表達的情緒。
問:故事中彌雅的母親希望她學好數學,認為這是她的強項,反觀不是母語的英文,則認為不管彌雅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贏過母語人士。對此您的個人經歷與看法是什麼?為什麼?
答:我的經驗告訴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個人真心想在英文(或其他領域)出類拔萃,又願意投注心血,那要阻止這個人成功也不容易。
問:在創作此書的過程中,除了個人經歷,還有哪些參考對象、資料來源嗎?
答:我查了很多資料,研究那個年代移民美國的中國人的生活狀況,包括從美國人口普查資料中查到那個年代的貧困人口比例。
問:《櫃檯沒大人》在出版前曾經收到哪些修改建議呢?曾經做了哪些修改呢?為什麼?
答:我在編輯的鼓勵下將這則故事重寫了三次,一次次挖得更深,努力照編輯的建議,在文句中展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每一次重寫《櫃檯沒大人》,我就更深刻地呈現出自己的樣貌,即使要重寫,我也很開心。
問:促使您創作《櫃檯沒大人》的契機是什麼?您從小就和彌雅一樣,希望成為作家嗎?為什麼?如果不當作家,可能會從事哪些職業?為什麼?
答:當初寫《櫃檯沒大人》,是為了讓當時八歲的兒子知道我是怎麼長大的。那時我們住在香港,他的成長環境和我小時候差非常多,所以我想和他分享自己的童年。我和彌雅一樣,從小就喜歡寫作,也一直想成為作家。如果不當作家,我會選擇當老師。
問:您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哈佛大學法學院,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就讀法律學系呢?和冒名寫信幫助移民朋友的經歷相關嗎?您認為法律的核心作用是什麼呢?為什麼?在求學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經歷呢?為什麼畢業後並未從事法律相關工作呢?
答:之所以讀法學院,是因為我年紀很小就讀了大學(十三歲開始),大學畢業時才十七歲,所以在我看來,下一步自然該讀法學研究所。想瞭解我在法學院的生活,以及我畢業後放棄走法律這一行的理由,可以看看我寫的青少年小說《降落傘》(暫譯)。
問:您為什麼會想創辦「楊凱莉計畫」(The Kelly Yang Project)呢?為什麼選擇寫作與辯論這兩個項目開設課程呢?在教導孩子寫作、辯論的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經歷?您認為美國與亞洲的孩子有哪些類似、相異之處呢?您認為造成這些的原因是什麼?
答:我創辦楊凱莉計畫,是為了教亞洲的孩子如何寫作,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聲音。我想培養亞洲孩子的能力,讓他們成為影響深遠的作家、能說善道的演說家,與創意無限的思想家。
問:您在後記中提及「書本就是我的翅膀」,從小閱讀偏好的類型是什麼呢?為什麼?若要舉出幾本對您的人生意義重大的書籍,會是什麼呢?為什麼?如果要推薦幾本書給孩子,您會選擇哪幾本呢?為什麼?
答:小時候,我最愛的書是《保母俱樂部》(暫譯)、《小婦人》與《布魯克林有棵樹》。
問:您的父母看過《櫃檯沒大人》的中譯版了嗎?曾經和父母討論過此書的計畫嗎?他們對此的感想、意見是什麼呢?
答:我爸媽非常期待中譯版《櫃檯沒大人》!他們是湯家三口與加景大家族的粉絲喔!:-)
延伸閱讀:
- 跳船在紐約中國餐館打工個一兩年,可以存下幾千美金,比幹船員強多了。就是怕被移民局逮著了,遞解出境⋯⋯
- 他們憎恨移民,但他們不認為自己是種族主義者──專訪《憤怒的白人》作者白曉紅
- 美國最悲觀的族群,不是拉丁移民、不是黑人族裔,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