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迫養成順從習慣的孩子,長大後特別需要獨處
文/安東尼.史脫爾;譯/張嚶嚶
一個人在人前到底能表現出多少真實自我,因人而異。有些人令人稱羨,他們似乎從很小的時候就能在陌生人面前表達感覺,不怕被拒絕、被反對、被駁斥或被愚弄。這種安全感源於溫尼考特所說的那種經驗:嬰兒時期能無憂無慮在母親面前獨處,那麼在稍晚的童年階段,就會一直覺得自己被愛著,並且無條件地被接受。
有些人即使在配偶、愛人、密友或親人面前,也無法表現出真實的自我。這種人雖然不至於在意識層次上讓虛偽自我完全取代真實自我,卻特別需要獨處,這種迫切的需求遠超過上述偶爾對孤獨的需求。若兒時曾體驗過沒有安全感的依附之情,成年後就會特別需要獨處──這個說法未經證實,卻似乎頗為可信。
一個小孩在嬰兒期如果沒有從依附對象那兒建立起完全的信任感,他對父母親或日後對別人的反應可能會有不同的形式,這些形式都源於兩種基本動機──「讓步」與「迴避」。我認為,讓步與憂鬱型的人格發展有關,而迴避則與分裂型人格發展有關。
決定嬰兒是否能發展出安全依附的因素,目前還無法確知。誠如第一章所指出的,依附感有著品質與強度的差異。缺乏安全感的依附,有時確實出自母親不當的處置、愛心的缺乏或拋棄行為,但也不能總是責怪母親。嬰兒天生各有所別,有些嬰兒無論得到多少關愛,都無法建立有安全感的依附之情,例如「自閉症」的小孩就是如此。由親子的互動中,可約略看出導致缺乏安全感與過份順從的一種普遍模式。一個沒有被拒絕過或惡意對待的小孩,他在長大之後,也可能覺得父母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
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讓孩子無意識抑制自我
這種小孩會相信父母對他的愛以及因而得到的安全感,並不取決於他的真實自我,而是取決於父母對他的要求。造成孩子這種想法的父母經常極為關心孩子的幸福,但是對「良好的」行為標準卻可能有著過高的要求,致使孩子認為他的本能衝動和自然反應都是錯的。這種現象嚴重時就會形成認同父母的虛偽自我,並完全抑制真實自我。較不嚴重的情形則是,孩子在人前會表現虛偽自我,真實自我則是獨處時才會出現。這也是他們特別需要獨處的原因之一。
一個小孩如果確定父母對自己的愛會無條件且持續不斷,就會發展出一種內在的自重感,但出現上述那種片面順從現象的小孩,長大後顯然就不會表現出自重感。任何人都會擁有一種珍貴的胸懷──相信自己是個有價值且有意義的獨立個體──這種信心的培養或許與遺傳相關,但無論如何,父母所給予愛的品質,都確實有助長或妨礙的作用。
孩童如果覺得必須順從,以致於片面摒棄或抑制自己的真性情,將來他為了維持自尊,勢必要一直依賴外在的事物。這類孩童長大之後會始終覺得他必須成功、必須做到最好,或者得到每個人的讚許,才可以保住自己的價值感。如此一來,他在面對人人都會遭遇到的人生逆境時必然特別脆弱,包括考試或謀職失敗、被愛人或可能的愛人拒絕、喪親或任何損失。一般來說,這種種不愉快事件會使人暫時心懷怨恨或情緒低落,但是那些幾乎沒有內在自尊的人,也許就會因此墜入嚴重的憂鬱深淵。
一旦不被讚許、遭遇失敗或失落就憂鬱成「病」的人,似乎缺乏了可以慰藉不幸的內在力量。這種人遇到別人視為挑戰的意外事件時,會覺得完全無望且無助。有些生意人生意失敗破產後可以另起爐灶,有些人則選擇從三十樓往下跳,後者的作為好像人生沒有第二次機會似的,又好像為了維持自尊,不管做什麼事都非成功不可,完全不考慮已往的幸福或未來的可能,他們過去擁有的愛或賞識都不算數,內心沒有可資憑藉的東西,沒有「本質的」價值感。
像這樣嚴重憂鬱乃至被視為精神病的患者經常抱怨「空虛感」,他們覺得少了什麼東西,而且永遠無法填補。這種表現加上對器官疾病的恐懼,往往被斥為慮病症的妄想。不過,比較恰當的是,我們可以把這種陳述當作表達心理真相的一種比喻。嚴重憂鬱的患者「的確」缺乏其他較堅強者所具備的某種東西,那就是一種個人的價值感。
會這樣陷於極度憂鬱的類型,就是前述具有「憂鬱型個性」的人。我們必須特別聲明,這只是一個速記式的詞彙,不包括每一種有憂鬱傾向的人。但用來描述這種常見的脆弱個性,卻很恰當。
讓步成為日常,順從獲得嘉獎
具有這種氣質或精神病的人,通常會對他人採取一種讓步的姿態,因為他們無法表示異議,也不敢冒險做出招人反感或指責的事。由於獲取讚許的代價就是順從,而順從又必定包含某種程度的偽裝,因此這類型的人必須避開人群,如此他才能不再取悅別人,從而回歸自己。
對人採取「自虐」、謙卑的態度,必然就得抑制攻擊的企圖。一個人如果無法與人相抗衡,或在該表明立場時無法挺身而出,他就必須抑制住自己的敵意。當他壓抑成鬱,這些對別人的敵意就會轉向自身,變成自責。誠如佛洛伊德在〈哀悼及憂鬱〉這篇經典論文所說的,憂鬱的人對自己所作的責難,通常就是他想對身邊某個親近者的責難,但是他怕觸怒這個人而不敢這麼做,因為他還得依賴這個人的關愛。[9]
精神醫療有相當一部分的作業就是針對這種人,這些人經過治療,也多半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幫助一個怯懦的人堅持己見比較容易,但設法使一個太過自負的人變得謙遜,就比較困難了。不過,我們必須強調,經常出現憂鬱現象的患者並非全然屬於上述類型。所謂「雙相型」患者,也就是時而躁狂時而憂鬱的躁鬱症患者,通常都不似易受傷害的單純憂鬱患者那麼抑制情感、那麼順從,也不那麼謙卑。
註釋
[9]佛洛伊德,《哀悼及憂鬱》(Mourning and Melancholia)標準版,一九五七年,倫敦出版。
※ 本文摘自《孤獨,是一種能力》,原篇名為〈孤獨與氣質〉,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