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見像故事的瞬間,解憂書店裡沒有人是真正的孤島
文/銀色快手
我本來就是個很愛聊天的人,從學生時代開始便是如此,常會有人向我傾吐他的心事,我也很樂意聽對方說些什麼,有時候一聊就是一個下午,或徹夜促膝長談。如果沒有遇到緊急的事得馬上去做,我幾乎是來者不拒,與其說是聊天,我更喜歡陪伴對方的這種感覺,或許是我容易感到寂寞,聊天的時光不會覺得自己是孤單的,這樣很好。
沒有人是真正的孤島。
經營淳一書店的那段期間,我確實感受到有許多寂寞的讀者,他們單純只是需要一個安靜的角落,靜靜地看書、探索知識的黑暗邊土,或是閉上眼睛坐在沙發上聽音樂,或是看看牆上的展覽,插畫或攝影,或者走到戶外的天臺,喝一杯啤酒,或抽一根菸,沒有什麼人打擾的慢時光,書店成為一個沉默的陪伴者,讓紛亂煩躁的心安定下來。
有時候,讀者會跟我預約時間來逛書店,我們會聊書、聊電影、聊音樂。同頻率的人,話就特別多,通常會問我一些關於閱讀的想法,以及架上某本絕版書的來歷;不同頻率的人,聊起來會卡卡的,總是在一段對話後,忽然就句點了,好像打不開的蚌殼一樣,但我不會放棄,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試著敲開彼此之間那道隱形而堅固的牆,想知道躲在牆的背後會有什麼。基於這樣的好奇心,我開始意識到也許有一天,這些傾聽和陪伴會成為我未來的職業,那時候只是我腦中突然冒出來還未成熟的想法。
後來,我遇到形形色色不同的讀者,跟我預約時段,單純想要聊聊天,聊天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有人跟我抱怨工作上的同事,有人跟我分享他的旅行計畫,有人打算出國打工度假,想問我的看法,有人找不到自己能投入熱情的事物,想瞭解我為什麼會開這樣的書店,有人面臨分手的猶豫不決,有人陷入情緒的漩渦想要掙脫出來,有人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因為生活太苦悶了,想要找個出口,或許這時候陌生人反而比較適合扮演傾聽者的角色。
書店既是知識的窗口,也是人生的出口吧,我想。
我聽說,日本有位大叔把自己出租給別人,按時間收費,可以陪伴對方做任何事,只要不涉及違法,也不妨礙彼此的生活,在出租的這段期間,他就是委託人的專屬陪伴者。這樣主意挺不錯!當時我並不知道出處,只覺得有趣,怎麼會有人想到可以把自己出租呢?而且還是一位大叔,沒想到往後的日子,我也走上了出租大叔這條路,開始透過談話的服務替人解答各種疑難雜症。
我在舊公寓的四樓,聽許多讀者述說自身的煩惱,每次我都會很專注地聆聽,並且觀察他們臉上的表情和眼神,每個人都有想要訴說的欲望,每個人都想要擁有聽眾,我會扮演好我的角色,傾聽他們心底的聲音,適時地給予回應,或明確而具體的建議,每當看見他們出現釋懷的表情,或是眼中閃爍光芒,我的心也為此感到欣慰。
那一刻,我看見了故事的瞬間。
時至今日,我已經接觸過幾百位委託人,跟我申請出租大叔談話服務,他們在跟我交流之後,有些人找到了方向,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或為猶豫不決的事下了決定,或結束一段關係,或開啟一段新的戀情,或與家人和好,或原諒了某人,也原諒了自己,他們會捎來問候,或致上感謝,我都心領神會,以行動支持他們,打從心底給予祝福。
有些話渴望有人聽得懂,有些心境好想被別人理解,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我想這就是做這一行最迷人的地方,我像是蒐集故事的人,默默地在心底記錄他們的人生片段,扮演短暫的聆聽者、陪伴者、解惑者。
然而他們並不知曉,曾經我也渴望有人陪伴,渴望被愛,渴望被關心,渴望受到支持,渴望有人指引方向,如果能夠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其實不光是寫給需要的讀者,也是寫給那些無法好好說話的自己。
※ 本文摘自 《解憂書店》,原篇名為〈後記 寫給那些無法好好說話的自己〉,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