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願每個孩子平安長大──讀《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
文/陳紫吟
南韓性教育專家孫京伊出版《兒子,你鎖房門在幹嘛?》這本談論兒子的性教育書籍之後,接著出版《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給予詢問「女兒是否就不需要性教育?」的人一個正面回答,這兩本書的中譯版也在去年和今年相繼問世。
單看書名,有不少人質疑性教育是否真的需要區分性別、因材施教?教育者或家長這麼做是否形同於落入性別刻板印象、有違理當包含在性教育中的「性別平等」原則?對此,作者給予否定的答案,並在《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中詳加解釋:
「過去的教育對兒子和女兒的性教育是完全相反的,就像往不同方向傾斜的竿子。要把已經傾斜了的竿子重新立正的話,要怎樣做呢?必須往相反方向推對吧?」
換言之,正是因為過去區分性別的性教育以及延續至今的錯誤迷思:性行為之於男性為一展現陽剛氣質的機會,應多加鼓勵;性行為之於女性則為破壞貞操的壞事,除了生育之外應盡量避免。如今我們除了要避免繼續「讚揚男生的性,貶抑女生的性」,尚需額外的努力來消弭相關的刻板印象,作者因此認為針對女孩、男孩的性教育所需改正的方向有所不同。
相同的目標:性主體權
儘管給予女孩和男孩的性教育會因需要對抗目前仍存在的刻板印象而有不同重點,但共同目標卻相同:性主體權。維持自身主體權是性教育裡的首要原則,在任何情況下皆不得妥協或廢棄。
正是因為擁有主體權意識如此重要,是故作者認為性教育必須從小開始,當家長要和孩子有身體接觸時,應先詢問孩子,像是「抱抱好嗎?」即使孩子還不會說話,家長也能從他們的表情來確認意願,經過多次反覆,孩子便會逐漸了解身體是自己的,且自己的意願表達有效力。
當家長不以「是因為喜歡你才想抱抱你」或是情緒勒索式的「現在不給我抱就不愛你了」等類似句子強破或誘騙孩子就範,孩子便可以在健康的環境下培養主體意識而不會感到混淆。反之,若是家長說一套、做一套,一方面告誡孩子「身體不要給人亂碰」,一方面卻又時常違背孩子意願與其互動,便會讓孩子迷惘而無所適從。
家長需要,女兒們更需要
綜觀全書,會發現許多尷尬局面,不管是被孩子撞見家長做愛,或是家長發現孩子在看色情影片,其化解的第一步都仰賴家長的道歉。那麼,如果我們的家長恰好是不擅長道歉的類型呢?
另一方面,作者也於此書中反覆強調,性教育不只是性知識的傳達,它還是一門與人際關係相關的學問,換言之,性教育也包含親密關係的經營,也因此,親子間的性教育絕對不是只在特定時刻進行,而應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倘若親子間平時就沒有聊天的習慣,家長貿然開啟和性相關的話題便容易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或不自在。那麼,如果我們的家長正好沒有和孩子談天的習慣呢?
家長沒辦法選,但是讀物可以。在這本書裡,作者特闢一章回答青春期少女最常問的幾個問題,包含「多談戀愛是好事嗎」、「什麼時候可以有第一次性行為」及「男友一直要求親熱怎麼辦」,那些我們可能不方便和家長聊的話題,在這本書裡都有機會找到有價值的建議。因此,《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不只是一本教養書,它還是一本少女們的性教育指南。
#MeToo運動與性教育
2017年,好萊塢知名製作人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被指控性騷擾和性侵多名女性,隨後,演員米蘭諾(Alyssa Milano)在自己的社群網站上提到,如果每個曾遭受性騷擾或性侵的女性,都發文寫上「#MeToo」,或許人們比較容易理解這個問題有多廣泛、多嚴重。
在米蘭諾的號召下,全球許多地方都有了或大或小的#MeToo運動,這本寫於2018年的性教育書自然也提及此運動。作者認為要防範性暴力,必須由過往只提醒女性小心的作法,改為防範加害者的出現,同時,亦須注意不對受害人造成二次傷害。
性教育的目標之一遂包含防範性暴力,我們除了必須謹守不侵犯他人性主體權的原則外,也需要培養性別敏感度、破除迷思,諸如「性犯罪下的受害人只會是女性」、「女性穿著過於暴露才會引誘犯罪」以及「受害人具有固定特質,如:事發後會立刻報案」等都屬於常見迷思。我們應學會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亦即不以自身偏見責怪受害人或甚至質疑其受害人身分。
《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為我們示範當前所需的正確性教育,落實這樣的教育將給孩子們平安長大的環境,亦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