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教養路上,別再重複自己童年的傷痕

文/艾絲特.沃西基;譯/韓絜光

我們往往會不自覺用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來教養孩子,我成為母親以後,只確定一件事,就是不想重複我父母的錯誤。每一個人童年都經歷過創傷與考驗,影響日後我們與孩子的相處,如果我們不明白自己受的傷,沒有刻意分析我們無意識的行為模式和預設立場,將來還是會重蹈覆轍。

如何教養三個女兒操之在我。醫生給我醫藥上的協助,但不會給予教養的建議。友人的建議又不完全符合我的需求。我讀了許多書,沒有一本合情合理,直到我發現教養權威斯波克醫生(Dr Benjamin Spock)。他告訴我以及成千上萬的新手媽媽:「你懂的其實比你想像的多。……現今世界與二十年前已經大不相同,以前的答案不一定還有用。」簡直就像在對我說話。以前的答案並不適用於我。只有我知道,怎麼做對女兒好、對我是好的。

我自闢蹊徑,大方向就是遠離我自己的童年。我很怕落入過去的模式,我知道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又讓女兒暴露在兒時帶給我許多痛苦的行為和價值觀當中。我察覺到,如果我希望有不同做法、產生不同結果,我就必須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童年。

我的直覺後來得到依附研究理論的解釋。依附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家鮑比(John Bowlby)提出,他認為,我們幼時與父母的互動模式,會決定我們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大幅影響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早期依附經驗就像是一個羅盤,指引我們日後的人生方向。這些研究結果證實了我們都知道的事實:童年經驗會深刻影響我們的成年生活。但真正有趣之處在這裡。另一位心理學者曼因(Mary Main)好奇這些模式能不能隨人生階段改變。結果非常具開創性。曼因發現,成人其實有能力改變及修正自己的依附模式。但是該怎麼做呢?與父母以外的他人建立正向關係會有幫助,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童年。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到,敘述童年經歷時條理連貫、較能體諒父母苦處的受訪者,多半呈現安全依附──不論他們童年是否經歷過創傷或失去。而敘述較不連貫、語氣輕蔑或自相矛盾的受訪者,多半有焦慮依附持續到成年的傾向。

我認為,我們其實都知道這件事。我們慣用自己被教養的方式來教養孩子,主要原因在於那是我們僅有的一套樣板。童年學習到的家庭價值觀,對人的影響之深,我們不見得感覺得到,也不見得有辦法理解。我們常會發現自己說的話或做的事,怎麼跟爸媽一樣,想不通父母是怎麼躲進我們腦袋裡的。

也因此,父母最該做的第一件事,是反思自己的經驗。研究指出,這種「理解自己人生」的經驗可以形成「爭取而來的安全依附」(earned secure attachment)。我們都有能力透過反思,為自己「爭取到」安全感,再將安全感傳承給孩子。

我在許許多多的嘗試之中體會到,養育兒女或許是我們身為人最深刻的成長機會。我們如果不扮演自己的心理治療師,質問自己的童年,也沒有辦法成為理想中最好的父母。反思也能幫助我們理解父母親當初遭遇的困難。

我們的童年記憶也可能經過扭曲。我成年以後,回去看小時候住的房子,在我印象中是一棟大屋子,沒想到竟然這麼小。真不敢相信我們一家五口以前就住在裡面。當年的悲劇對我的人生及自我認知影響太過深刻,所以我把它想成一棟偌大的房子。重新看到兒時的房子,我更能體會父母當初想必吃了很多的苦。父親其實是大環境的犧牲者,就跟許多不完美的父母一樣。他一生勞動,為了我們,放棄當藝術家的夢想。他出身的文化,塑造出他專制獨斷的行為。因為明白了這一切,我才能夠寬恕他。

我知道很不容易,家族文化有時很難改變或修正,但我仍希望試試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伴侶或孩子。我們都只是在盡己所能。不要放棄。犯錯也不要苛責自己。我們最先要原諒的人就是自己。人生有時複雜又困難。

人人都有故事。我們都經歷過創傷,很多情況更曾遭遇不幸。我下定決心要盡最大力量讓我的童年不再重演,但我也知道不論我怎麼做,我的孩子依然會遭遇困難。我的職責不是要當完美的爸媽,也不是要讓他們生活過得完美,而是要盡到反思自我的責任,讓他們免受不必要的苦。我鼓勵各位持續抱持懷疑精神,檢視自己的過去。想想有哪些方面可以改進,能怎麼改進。然後,為了你自己,為了你的孩子和這個世界,別害怕改變。

※本文摘自《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