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家族的日常:召開家庭會議,集體研究曹操
文/張朝炬
皇權的旁落——曹操力壓天子的正誤辯
這段時間,曹操連續做了許多事情,他的野心越來越顯露出來,朝野各方都在暗地裡評估曹操所做每一件事情的得失。「曹操做了哪幾件失策失算之事?」司馬防沉沉而問。
司馬家族幾乎是每隔幾天召開一次家庭研究會,針對曹操的所作所為加以仔細研究,聽父親這麼問,司馬懿起立答道:「至少有三件。第一,誅殺孔融;第二,南征荊州;第三,偏愛曹植而嫡嗣失衡。」
看到二兒子觀察力如此敏銳,父親司馬防很是欣慰,這幾個兒子都是他一手栽培起來的棟梁之材啊。「唔……誅殺孔融,確實是曹操一大失策。懿兒,你且給為父細細剖析而來。」司馬防微微含笑捋鬚而道:「為父要聽一聽你對這些事件的看法。」
在司馬懿看來,曹操雖強,但也並非每件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他的失誤非常多,我們及時總結,以後可以加以利用。「父親大人,請恕孩兒獻醜了。首先從曹操誅殺孔融談起,孔融其人,虛名甚高,卻並無陰鷙詭變之才。他與曹操交鋒,走的全然是光明正大一路。雖然他給曹操製造了不少麻煩,但都是循理而動、遵義而行,不會從背後捅他曹操一刀。然而曹操卻不能以光明正大之道而應之,反以陰謀之術而將他置於死地,天下誰人能服?」
反觀孔融,他在大是非、大原則方面一向把握得很好,從無謀逆的行為,一直以來都是士林儒家的旗幟人物,司馬懿說:「況且孔融實乃漢室不二忠臣、孔氏至誠孝子,四海之內人人盡知。曹操憑著郗慮、路粹羅織的一些不實之詞、無稽之談,哪裡就能將他抹黑得了的?所以,他這一次誅殺孔融,罪名太過牽強,手段太過拙劣,流於婬刑逞威,天下士民都覷破了他虛勁有餘而名實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想要殺孔融,在道理上是站不住腳的,他會因此失去天下所有儒家士族的心,曹操企圖拿孔融的人頭來殺一儆百,就完全成了一句空話。他誅殺孔融,肯定會激起所有讀書人的反抗,雖然目前大家畏懼於曹操的權勢,不敢在明面上公然反對,但在暗地裡的抗爭就難說了,估計以後不會再有人願意幫助曹操,他公然與孔氏聖門為敵,豈非大大的失算?」
江東絕非等閒——孫權才是曹操的勁敵
司馬防聽二兒子分析得有理,算是把第一個問題講解透徹了,那麼還有他剛才說的第二個問題,曹操的南征,於是又問:「那麼,你為啥認為曹操南征也是有問題的呢?荊州地勢極為重要,假如曹操占據了荊州,東可以取江東,西可以進益州,四周圍可以掌控大片富裕地區,可謂兵家必爭之地,若是換成了我司馬家用兵進討,應該也會先行占取此地啊!」
「在我看來,任何地方都沒有好壞之分,關鍵還得看占據這些地方的人,荊州那麼好的地利條件,幾乎是整個富裕地區的中心地帶,北可仰攻中原,東可俯壓江南,西可窺伺巴蜀,堪稱『天賜福地』,但是占據此地的人是劉表,劉表擁有這麼好的一塊土地,幾十年下來了,一事無成,根本就沒有發揮此地的作用。唯賢俊人傑,方能一盡地利之用也!」司馬懿侃然談道:「現在劉表自己重病在身,身邊的人離心離德,家庭內部關於繼承權的問題也鬧得不可開交,雖有劉備在側而又懷忌難用,所以他絕不該成為曹操目前的首要大敵。
「反而我認為那個盤踞在江東的孫權,繼承父兄的遺志,雄才大略,起用精銳人馬,比如周瑜,張昭等人,比如上次孫權派來參加朱雀會的那位魯肅,那是滿腹詭計之人,絕非等閒。因此,江東孫權才應該算是曹操眼下的一大勁敵。
「如果我是曹操,就該兵分兩路,一路佯攻荊州,故意讓江東與荊州方面聯合抗敵,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後派另一路暗出奇兵,繞道迂迴猛攻江東的大本營,打孫權一個措手不及,孫權若降,則劉表不足為慮,屆時以江東為根據而乘勢溯江西上一壓,便足可平定荊州。」
司馬防聽二兒子關於戰爭打法的分析,心裡讚許,頓時滿面笑容,然後轉頭對司馬朗說:「朗兒,你覺得你二弟的分析如何?」
司馬朗也非常吃驚於二弟的精妙分析,他敬佩地說:「二弟,你的說法很了不起啊,昨天上午丞相府裡討論進軍方案,大家都還停留在如何明攻暗襲荊州的層面上,怕劉表一死,荊州會被劉備占了去,完全沒人像你這般想得如此深入,考慮到襲擊東吳的方略,沒有人提出把江東孫權當做勁敵來看待。」
「劉備是個傑出人物,他現在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假如再能有一塊根據地,只怕此人不好對付,但荊州的眾人肯定也都在防著劉備,不會讓劉備有可乘之機,不過,依懿之見,劉表也應該有些安排的,蔡瑁、張允、蒯越、王粲等荊州重臣都是他用來監控和對付劉備的勢力。」
司馬懿說到這裡,轉頭看了看父親,又接著說:「據我所知,蔡瑁、張允、蒯越、王粲等人和韓嵩一樣,早就被曹操收買了,曹操的厲害之處就是善於籠絡人心。因此在荊州方面,劉備只怕是無所作為。在曹操此番南征的全局謀劃之中始終應該是以江東為重,定要雷霆出擊、先發而制;荊州雖輕,務必裡應外合、借力打力!」
司馬防聽到這裡不禁大為讚歎,他的二兒子竟然對軍事戰略有如此精妙的分析。司馬朗也覺得真沒料到儒士出身的二弟竟是這等深曉兵機、精通兵法的奇才!
※ 本文摘自 《正說司馬家:虎嘯軍師司馬懿(卷一)》,原篇名為〈第五章 先聲奪人〉,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