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家中第二個女兒,我常常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於世上的價值
文/張瑋軒
從小到大,我聽過無數對自己的強烈譴責。身為家中第二個女兒,我常常聽到的是「如果你是男生,也許____就會更好」的各種造句。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可以說是我三十五歲之前),我常常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於世上的價值,所以我總是非常努力,想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價值。
過去這三十幾年,別人可能很難想像我是如何對待自己。在原生家庭及許多社交場合中,我就像被霸凌的孩子,刻意隱形、曲意地取悅他人,就因為認定自己不被重視、不被喜愛、不敢被看見。我擔心自己不被認定為「好孩子」、「好的女性代表」,甚至是「無法讓團隊認可的好老闆」。我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一切都是我的錯,長期活在害怕被遺棄的恐懼中。
否定自己存在的內在聲音,在我心裡長成令人刺痛的荊棘,錯綜複雜、深根糾結,不僅讓自己進退不得,也讓我與家人的關係裹足不前。對我來說,家庭永遠是最重要的,所以更讓我在過程中煎熬不已。我不斷告訴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一定要原諒、包容,並放下。
因此,當某些事件讓我開始產生委屈、不公平、必須忍耐又憤怒的情緒時,我就會強力譴責自己、責罵自己:「你的家人對你夠好了」、「這世界上還有許多更慘的家庭」、「你要做個知足的人,只記得好的事情」、「大家能一起吃頓飯已經很難得了」、「不要管別人怎麼對你,你要做一個只付出、不在乎回報的人」、「他們真的疼你,要知足感恩!你已經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了」等等等等。
這樣彼此衝突的聲音跟著我三十幾年,形成自動循環模式:
外在事件
→有了委屈或憤怒的情緒
→開始譴責自己怎麼可以委屈或憤怒
→告訴自己不可以委屈和憤怒,要懂得感恩已經擁有的
→對自己失望,怎麼都學不會原諒、包容、豁達
→更加譴責自己不夠好
→害怕事件的發生、想刻意隱形自己,讓自己在痛苦狀況中麻痺無知覺
最近我才理解到,這些「自我譴責」已成為「自我霸凌」,讓我活得苦不堪言、委屈萬分。我不怪任何人,但責怪自己時卻不遺餘力,因而活得矛盾且拉扯。我刻意地壓抑自己,卻因此讓自己活在恐懼裡。我害怕自己不被家人所愛、不知道如何溝通、擔心自己不夠好,結果卻增生了自身的刺,將自己與身邊人們都刺得滿是傷痕。
長期下來,我都活在想要「證明」自己值得被愛、值得被生下來、值得存在,想要成為家人的驕傲。然而,當我極力想要證明自己的值得,其實我也只會看見「那些絕對不愛我的」的言語或事件,好像每次我的努力、我的累積與成果,只會換得一個新的打擊。
如果你在你的原生家庭,或是任何環境也有類似的循環,你覺得你「應該」怎麼做?親愛的,請先暫停一下,先不要想「你應該」,而是關心自己,先問問自己「還好嗎?」
生命其實很有意思,總是在最幽暗谷底時,讓人產生新的頓悟。
某次,當我真的覺得自己再也不能承受時,我看見自己那個非常受傷的內在小孩。我第一次問他「你還好嗎?」我彷彿看得見他,那個小女孩躲在牆角一直發抖、一直在哭,覺得這個世界一切都崩壞了,而且這些崩壞都是他的錯。可是明明他已經這麼努力了,然後他真的覺得再也撐不下去了,他好害怕、好心碎,我就這樣看著他,然後很溫柔地對他說:「沒關係。親愛的,真的沒關係。」
就在那一天,我對自己說,我不想要也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必須面對,並停止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冷靜地凝視自己與家人間的關係,這才發現我總是鑽牛角尖地找尋所有「不被愛」的證據,讓自己活在「不被愛」的恐懼之中。我只看得見不被愛的世界,因為「不被愛」是我唯一的認知,而那些「被愛」的事實,卻被我忽視或視為特例。
那一天,我決定走出困住我三十多年的恐懼,主動傳訊息給長期矛盾相處的家人。我們笨拙地在訊息上溝通,發現問題可能不在「愛與不愛」,而是彼此也不知道該如何相處。一直以來,我在家裡就是一個格格不入的孩子,我們選擇生活的方式不同,我們對生命想達成的渴望不同,我們表達愛與需要的方式也不同。但也正因為我們即使如此不同,還是如此深愛,所以才會更加恐懼彼此與折磨彼此。我覺得自己受傷,但我的家人們何嘗不恐懼、不難過呢?
那天的最後,我收到一封家人寄來的簡訊──「我們相愛好不好?」
相愛容易相處難,不僅是戀人,家人更是。每個人本來就都不一樣,你有你的想法,家人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態度,不是嗎?我們需要的,有時候只是多一點點面對的勇敢,而不是爭個是非對錯,而是讓在意的人感受到在意就好。
當我給自己多一點點的勇敢,去看看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主動面對自己的恐懼,我感受到的不再是卑微、封閉與害怕,而是內在深處的能量──那是一種自然的喜悅及感恩,一種非常豐沛滿溢、不可思議,又源源不絕的愛。不管別人怎麼對我,我想做的只有我自己,我只想說沒關係,但我想去愛。
我感受到的,再也不是害怕別人怎麼對我,而是我自己想怎麼做。
不管別人怎麼做怎麼說,我就是我自己的見證,我可以就是我自己。這是我的人生,我有能力讓人生充滿愛、希望、給予、原諒、慈悲,及喜樂。
※ 本文摘自 《親愛的,別害怕與眾不同》,原篇名為〈看看受傷的內在小孩,告訴他真的沒關係〉,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