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群媒體讓她相信自己有光明的未來,卻也變得脆弱
文/凱瑟琳.史密斯博士;譯/林靜華
社群媒體和偽自我
克蕾兒持續觀察自己的行為,發現她多麼焦慮地關注她的社群媒體。她會統計她在推特上得到的每一個追蹤者和臉書上的每一個讚。她知道每一個讀過她在Instagram上精心撰寫的故事的朋友,但從不回覆他們。她花這麼多精力說服每一個人她與他們在一起,以致沒有多餘的精力真的跟他們在一起。她想說服每一個人──包括她自己──她比她想像得更成功。她非常在意建立她事實上不在乎的感覺。這實在太累了。
社群媒體已成為克蕾兒平息焦慮的另一個途徑。如果她對她的未來感到恐慌,她會在Snapchat上發布一則她參加過的深度座談會的動態短片。如果她有一團糟的感覺,她就會查看她討厭的人在推特上發布的訊息,並診斷他們的精神官能症狀。如果她擔心新認識的男生不是真的喜歡她,她就會在她的Instagram上發布她和其他男生的合照。這個策略果然奏效!她非常滿意──但大概足足只有五分鐘。然後高潮退去,她又需要從頭來過。
我已經談過很多有關偽自我如何使我們看起來比真實的我們更有能力或能力不足,而社群媒體就是你的偽自我在早餐時吃的東西。當你有固定的觀眾時,你幾乎無法抗拒向別人借用信心的誘惑,尤其是在你焦慮時。我經常告訴客戶,臉書的「讚」是自信的「漢堡王」──當你過馬路就能吃到「漢堡王」的雙層華堡時,又何必在一天忙了十二個小時之後費力煮一頓美味健康的晚餐?我們知道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但這委實也太容易得到了。
克蕾兒可以看出她的社群媒體習慣如何提供快速但短暫的平靜,它更容易使她覺得她比臉書上的某些人聰明。當人們為她在Instagram上的評論喝采時,她覺得很美。當她在推特上直播校園事件時,她相信她早已有光明的未來。但讓自己聽任網路的擺布,她同時也使自己變得脆弱。如果人們沒有以她想要的方式回應,或者,當她無意中在網路上發現一個比她更出色的人時,她會覺得自己愚蠢、醜陋,和世界末日降臨。
克蕾兒厭倦了這種偽自我的情緒雲霄飛車,她想要一種比社群媒體的回饋更好的方法來評估她自己。她需要坐下來定義她的成功應該像什麼。
※ 本文摘自 《事情沒有那麼糟》,原篇名為〈第十六章 智慧手機與社群媒體〉,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