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女生路痴比例相對高? 關鍵其實不在空間能力

文/若林芳樹;譯/陳嫺若

根據過去以心理學為主的研究,有關空間能力的課題,最能看出男女差異的,大概就屬心理旋轉測驗。心理旋轉測驗是讓受驗者一次看如圖 4-1 一組兩張的模型圖,請他們回答,如果將它旋轉的話,是否為同一形狀,希望他們想像從不同的方向怎麼看 3D 圖形。從測驗的結果發現,男女回答所需的時間有顯著差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種解釋03

圖4-1 心理旋轉測驗範例:哪個圖旋轉後左右圖形不一樣?
出處:Shepard and Metzler(1971)

第一是進化主義式的說明,即自遠古狩獵時代人類按性別分工合作,自然淘汰的作用讓男性朝著遠距離空間移動的方向進化。這是因為男性為了狩獵,擔負起長途來回的任務,所以必須具備從不同視角認識景觀,或是在腦中旋轉認知地圖的能力。

另一種說明是認為,原因出在男性攬下所有製作狩獵工具的任務,也就是說,製作工具時,他們必須一邊作業一邊在腦中思考物體旋轉的樣子,所以空間能力比較發達。但是,在狩獵時代,女性負責採集食物,必須離開居住地尋找食物;而編織籠子或烘烤食物的作業,也需要一定的空間能力04,因此,光是進化主義式的說明並不充分。

男女不同的心理旋轉能力對實際生活的影響,反映在找路或是指路的時候05。從有關這種場合的男女差異研究可知,女性在指引道路時,經常會使用路邊的建築或自然的特徵等標誌,相對的,男性則傾向使用距離或東西南北等絕對方位。總之,當女性指引「從車站剪票口出來後,往右手邊走,右邊看得到有塔的建築物,請從那裡的入口進來」時,男性傾向用「從車站剪票口出來後往北走,約走一百公尺左右,從東側的建築入口進來」表現。

但是,在空間課題當中,據說女性對物體位置的記憶較為優秀。例如,從並排配置的多個物體中,回憶特定物體位置之類的課題,實驗結果發現女性的成績優於男
06

女性路痴比較多?

不會看地圖便容易迷路,一旦成為習慣,就會被稱為路痴。日本的女性中有不少人毫無顧忌地自認是路痴,也許這是因為人們將路痴視為女人味的要素之一。也就是說這是對女性的刻板觀念的一部分。

實際上,請受試者自我評估方向感時,就會出現男女差異,幾乎沒有例外。在日本,心理學家竹內謙彰21開發的方向感問題卷 SDQ-S,是廣泛用來測量方向感的工具。如表 4-1,該問題卷將二十個項目分成五階段,由受試者自己診斷。

表4-1 方向感問題卷SDQ-S的問卷內容
問題
1 到陌生的土地時,會突然分不出東西南北。
2*到了陌生的地方,東西南北大多不會錯。
3 問路的時候,聽得懂「左右」的說明,但聽不懂「東西南北」的指示。
4 用東西南北理解電車(火車)的行進方向有困難。
5 在陌生的地方,對自己前進的方向沒有信心,感到不安。
6 進入飯店或旅館的房間,不知道那個房間的坐向。
7 即使事前查過地圖,也不太敢到沒去過的地方。
8*可以在地圖上立刻找到自己的位置。
9*腦中可以鮮活地想起地圖的印象。
10 沒有記憶各地標識的能力。
11 找不出作為標識的物體。
12 即使去過好幾次的地方,也不太記得那裡的標識物。
13 無法辨別、記憶景色的不同。
14 連續左轉右轉到達目的地後,回程時記不得該怎麼走。
15 忘了自己剛才在哪裡轉彎。
16 在路上轉彎時不會確認有什麼標識。
17 即使別人詳細地用語言指引道路,還是經常找不到正確的路。
18 如果住宅區的房屋樣式相同,就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一棟樓。
19*外觀相似的道路,也可以立刻辨別它們的不同。
20 兩人以上一起走時,會毫不懷疑地跟著別人走。
「*」項目,若答「是」的次數越多,表示方向感越好,其他項目則是答「是」的次數越多,方向感越差。

問卷項目大多與地圖的利用有關係,可以說地圖對方向感有很大的影響。其中編號 1 到 9 的問題表現「關於方位的意識」,與第五章說明的製作實測圖能力有關係。至於編號 10 到 17 表現「空間行動的記憶」,與路線圖有關係。

如果分開這兩個要素,比較男女之間的得分,在對方位的意識上,男女差異明顯,但關於空間行動的記憶,男性的成績未必比較好22。總之,這並不表示男性在方向感所有面向上都比女性優秀。

此外,必須留意一點,這個問卷畢竟只是自我評估,也就是說,即使在這個測驗中,男性留下較高的成績,也只不過說明對方向感有自信的男性比較多而已,也可以推測,女性對自我評估較為保守。然而實際上詢問迷路的經驗,得到的結果顯示,男性迷路的經驗比女性多23。也許是因為女性對方向感沒有把握,在空間移動時行動謹慎,因而可以在迷路前防患於未然,而男性因為過於自信,魯莽行事的結果,反而迷了路。總之,即使方向感自我評估上,男女有明顯差異,但它並不能表示與迷路有直接關連。

會看地圖的話就不會迷路?

過去的研究也指出,空間認知的男女差異,會因為地圖表現的空間尺度,而呈現不同的程度25。一般來說,雖然使用大比例尺的習題有男女差異,但是在小比例尺地圖上,差異大多沒有那麼明顯。

比如說,一項針對不同年齡的人,進行有關使用主題圖與道路地圖的四個實驗研究中26,他們發現利用地圖的技巧上,基本上看不出性別差異。另外,低齡女孩看地圖稍微有些困難,但是隨著年齡增高,顯然性別差異也漸漸消失。

進而,一項對受試者進行的研究27,分別以只有文字的狀況、附加地圖的狀況、指示他們想像的狀況等條件,讓他們記憶虛構國家的空間資訊,結果附加地圖或想像的,在空間關係的記憶上較有效果,尤其是男性,使用地圖會得到比女性更優秀的成績。

另外也有其他研究顯示性別差異會因為命題的條件,而產生不同的表現方式。像是有個實驗是關於學習虛構空間獲取空間資訊28,如果給予架構,可成為狀況的補充說明或線索,女性對地圖相關的課題成績較佳;沒有線索時,男性的成績較優。另一研究中29,利用空間移動與地圖來學習、認識現實環境的空間資訊研究的結果,基本上看不出男女差異,反倒是有些題目女性成績較佳。

像這種題目條件的不同,造成不同的結果,其原因應該是出在男女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所致。例如,用語言或圖來表現認知地圖時,得到的結果顯示男性使用的是定量性歐幾里德空間的特性,而女性使用定性的拓撲空間特性30

但,不論男女,在低年齡時,認知地圖都具有拓撲空間的特性,所以低年齡的性別差異並未顯著出現,只要累積一定的訓練,這種性別差異也有消失的可能31,這一點我們在下一章會再談到。

因此,我們不應該有刻板的觀念,認為男女之間能力有差異,或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等。自然科學和工科必須具備空間能力,這個領域女性研究者較少,原因未必是出在性別產生的適性不同。反倒是有報告提出,經過較短期間的訓練,空間能力是有可能提升的,因此,思考什麼是有效的訓練法才是重點32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空間能力的男女差異,大多受到經驗的影響較強,而非天生的特質。一般認為社會、文化的性別角色或刻板形象更強化了它的影響,例如,女性在有關方向感的自我評估結果,顯然有低估自我能力的傾向33,這可以視為性別角色影響心理的結果。

註釋

03 木村(2001: 53)
04 紐卡姆(2013: 116)
05 木村(2001: 58)
06 木村(2001: 61)
21 竹內(1998)
22 竹內(1998)
23 若林(2003)
25 參照分析一九九○年代以後相關文獻的Coluccia and Louse(2004)的展望論文。
26 Gilmartin and Patton(1984)
27 Gilmartin(1986)
28 McNamara et al.(1989)
29 Golledge et al. (1993, 1995)
30 Miller and Santoni(1986)
31 Self et al. (1992)
32 紐卡姆(2013)

※ 本文摘自《地圖會說謊》,原篇名為〈「女人不會看地圖」的真相〉,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