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翼棄兵》原著改編引起熱議,貝絲原型取材自真實棋王?
編譯/愛麗絲
只有64個方格的世界,讓我很有安全感。
Netflix影集《后翼棄兵》近期播畢第一季,這部影集改編自沃爾特.特維斯(Walter Tevis)198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上架不到一週就衝上熱門排行榜,引起熱烈討論。《后翼棄兵》背景設定於1950至1960年代,娓娓道來安雅.泰勒-喬伊(Anya Taylor-Joy)飾演的主角貝絲(Beth Harmon)八歲至二十二歲間的故事。
貝絲在母親身亡後,被安置於肯塔基州(Kentucky)的孤兒院,當時為了使孩子們「合乎常規」,孤兒院發放維他命的同時,也能合法發給孩子們鎮定劑,這導致年幼的貝絲藥物成癮。而在孤兒院裡的賽貝爾(Shaibel)先生,讓貝絲第一次接觸到西洋棋,並鼓勵天賦異稟的她,以世界冠軍為目標。然而,過程並非一路順遂,貝絲不僅須對抗自己的藥物成癮,在當時幾乎以男性為主的西洋棋世界中,天才少女貝絲耀眼奪目,卻也如履薄冰。
《后翼棄兵》原著小說中,因其詳細、精確地描述了西洋棋賽事與天才少女的內心世界備受稱讚。《后翼棄兵》的書名,正取自西洋棋十分古老的開局方式之一,最早可回溯至十五世紀,意指白方首步將「王后」前的士兵向前走兩步,黑方也將「王后」前的士兵往前走兩步,兩方王后前的士兵將正面交鋒,隨後白方將自己「王后」旁的「主教」前士兵往前走兩步,這種佈局帶有風險,但也可能創造極其有利的局面。
妳擁有天賦,也得到了它帶來的代價,很難預測妳的代價會是什麼。
儘管貝絲是虛構角色,但特維斯曾透露,自己是依據某些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創作,譬如世界棋王鮑比.菲舍爾(Bobby Fischer)、俄羅斯棋王鮑里斯.斯帕斯基(Boris Spassky)、阿納托利.卡爾波夫(Anatoly Karpov)等是參考對象之一。而鮑比.菲舍爾(Bobby Fischer),或許是和貝絲最相像的真實人物,菲舍爾和貝絲都在1960年代比賽中崛起——菲舍爾於1957年,十四歲時成為美國西洋棋冠軍,在小說中,貝絲則在十六歲時奪冠。而整個1960年代,都菲舍爾保持領先地位,1972年,他戰勝當時的世界棋王——蘇聯的鮑里斯.斯帕斯基,成為首位美籍世界棋王。
菲舍爾沒有像貝絲的藥物成癮問題,但貝絲的不擅社交與他如出一轍。菲舍爾曾被退學,與母親關係緊張,更有人形容菲舍爾缺乏社交技巧,「儘管他天賦異稟,在社交上的表現卻十分笨拙、不快樂,」在美國新聞期刊《太平洋標準》(Pacific Standard)裡,心理學家約瑟夫.G.龐特羅托(Joseph G. Ponterrotto)所撰寫的文章則指出,菲舍爾可能患有亞斯伯格症。儘管這樣的描述近乎陳腔濫調,在貝絲與菲舍爾身上仍十分貼切:他們都是「飽受折磨的天才」。
除了以歷史人物為參考對象,天才少女貝絲的經歷,部分來自特維斯自身經驗。特維斯具備西洋棋相關經驗,等級分達到C級——業餘排名高於一般初學者。根據ELO等級分制度,一般初學者約落在八百分,C級等級分位於一千四百至一千五百九十九分,而特級大師等級(Grandmaster)則多高於兩千四百分,目前的世界棋王馬格努斯.卡爾森(Magnus Carlsen)等級分為兩千八百七十五分。
此外,貝絲對藥物的依賴,也取材自特維斯的童年經歷。特維斯出生於舊金山,年幼時被診斷出患有風濕性心臟病,接受大量藥物治療。「創作貝絲的故事像是種抒發管道,寫這部分時有些痛苦,我做了許多夢,但從創作藝術角度而言,我不允許自己自溺於痛苦中。」
總體而言,特維斯認為在自己的文學生涯中,總是書寫失敗者與孤獨者,「我對輸贏間的爭鬥非常著迷,」特維斯說道。「西洋棋是種孤獨的遊戲,它不是團隊運動,」事實上,特維斯認為《后翼棄兵》是向聰明女人致敬的作品,「我喜歡貝絲的英勇和智慧,過去,許多婦女不得不隱藏自己的聰明才智,但時至今日,再也不需要這樣做了。」
男人會找上門來,想給妳指教。這也不代表他們比較聰明,妳就隨他們去,然後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在西洋棋盤的六十四個方格間,安雅.泰勒-喬伊(Anya Taylor-Joy)以姣好面容與精湛演技,完美演繹天才少女貝絲的故事——聰慧、精準的棋藝,略帶悲劇性質的身世,她的韌性與任性,建構成與眾不同的青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1oENCqPf4g
資料來源:
- Anya Taylor-Joy is a glamorous chess champion in Netflix’s adaptation of The Queen’s Gambit
- The Queen’s Gambit Is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of Several Chess Players Including the Book Author
- AUTHOR WHO CHECKMATED ACAD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