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年內被診斷出兩種癌症,死亡意識會打出一道「間隙」
文/胡淑雯
生物跟無生物之不同在於,生物是會死亡的。死,完整了「生」的定義。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當你在半年內被診斷出兩種癌症,疾病與死亡意識會打出一道「間隙」,給你完全不同的一顆心,像個全新的人一樣思考。這本書,是疾病給平路的饋贈,而平路慷慨地將它送給我們。
「當過去的思緒過去,而未來的思緒還沒有升起,中間有一段空檔時間,那是『間隙』」。這段彷彿打著空檔,擱懸著,既不後退也不向前的「暫停」,並不是慵懶的長假,而是高速運轉的引擎:一段介於創傷經驗及其象徵衝擊的,獨特的時間。
在這段間隙中,平路嘗試以長者的智性,回望小孩般頑皮的自己:那些跑來跑去的念頭,身而為人的冥頑不靈,種種雜念、不安、匱乏與嫉妒……要如何安住自己的一顆心?自「多心」的苦厄離開,練習收心?「呼吸之間有隙,念頭之間有隙」,平路在病中的種種閱讀、思考、與「禪」的練習,就是「間隙」的創造。
如果還有執念,大概就是寫作了。但,寫作的意義,在平路看來,已不再是存在主義式的「自己與自己的搏鬥」,而更傾向於「自我的褪色」,理解自己的獨特性,是為了忘記自己的獨特性,正如同,癌症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例外,而是普通人的尋常疾病。而這種「與他人連結」的能力,所謂「慈」,在她看來無非是,「不把任何人趕出自己心房」。如此不怕笨拙,無懼凡俗,不假高深,公然在讀者的面前示弱,真是溫柔可愛極了。
生活自然會將日子還給你,直到被慣性支配的常態,於是時時提醒自己,「要記住這個暫時性」,然而,終究捨不得,久久又不免貪痴起來,想著,如果還可以這樣那樣,去這裡那裡,該有多好。
※ 本文摘自《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原篇名為〈記住這個暫時性〉,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