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截自: Youtube影片

當脫口秀比新聞節目更嚴肅

文/黃哲斌

在艱危的媒體年代,從一名脫口秀主持人談起。

美國媒體圈有一名詞,「強.史都華世代」(Jon Stewart generation),意指那些不再相信 CNN 或福斯等有線新聞,卻藉由觀看史都華的脫口秀節目,理解世界、形塑政治態度的收視族群。

1962 年出生的史都華,從未當過記者,他自單人脫口秀崛起,1999 年,開始主持喜劇頻道的《每日秀》,融合新聞時事與幽默嘲諷,迅速建立獨特風格及影響力。當其他脫口秀名嘴為政治人物擦脂抹粉,史都華在節目上尖銳訪問歐巴馬、布萊爾,吐槽惡搞小布希、川普,尤其擅長拿他們前後矛盾的話語,質疑政客的可信度。

直到 2015 年,史都華離開《每日秀》,長達十七年的主持生涯,培養了一整個世代的忠實觀眾,他們大致與千禧世代重疊,更向上延伸到嬰兒潮世代的中年人。他以一名脫口秀主持人,拿過 22 座艾美獎,兩度獲頒美國電視圈最高榮譽皮博迪獎。

喜劇演員被視為嚴肅新聞人

雖然,史都華再三強調自己不是新聞人,只是一個搞笑咖,但他被視為對抗電視新聞媚俗、反智的代表性人物;也被譽為誠實敢言、對政客最不假辭色的電視人。《紐約客》形容他是當代時空的傳奇主播華特.克朗凱(Walter Cronkite);《紐約時報》將他比擬為 1950 年代,挺身對抗麥卡錫主義的電視評論員艾德華.蒙洛(Edward R. Murrow),亦即電影《晚安,祝你好運》的真實主人翁。

這是一個奇特年代,當有些新聞記者或名嘴的言行,被嘲笑像是喜劇演員,一名喜劇演員卻被視為嚴肅的新聞人。

同等微妙的是,崛起自史都華的節目、近年頗具人氣的約翰.奧利佛(John Oliver),他的 HBO 脫口秀《上週今夜》承襲史都華風格,不時探討死刑、同志婚姻、英國脫歐、極權統治等議題,2016 年 8 月,他在節目裡花了 20 分鐘,呼籲正視新聞業的危機。

他一方面不留情面,諷刺那些只想用小貓小狗新聞,取悅讀者的媒體老闆;一方面嘲弄所謂數位媒體專家,滿嘴人工智慧、資料庫採礦等花俏名詞,卻忽略新聞的真實本質。

最後,他將矛頭對準他的重要收視群,「不願花錢看新聞,只肯窩在咖啡店,用免費 Wi-Fi 上網看他節目」的年輕世代。奧利佛強調,自己的節目大量引用地方報業資料,這些第一線報導是電視媒體與民主政治的基石,如果,我們不肯為新聞付費(pay for journalism),遲早有天,將因此付出代價(pay for it)。

末了,他仿諧《大陰謀》、《驚爆焦點》,製作一部搞笑的電影預告片,暗示若無健康的新聞業、敬業的採訪記者,類似水門案或教士性侵醜聞,將永無水落石出的一日。這段節目,光是在 YouTube,就被點閱接近千萬次。

讓失聲者有聲,無力者有力

從史都華到奧利佛,他們在幽默戲謔的表象下,正視公共議題、深入爬梳資料、勇於質疑權威的努力,讓人從另一角度,看見新聞的本質與價值。《紐約客》尖刻指出,「當電視新聞提供太少新聞,深夜脫口秀又提供太少娛樂」,史都華巧妙融合兩者,創造一種兼具實用、趣味、情緒感染力的節目形式。

當然,正如奧利佛指出,在惡劣的媒體環境下,努力挖掘新聞的第一線記者仍所在多有,他們展現了頑強與勇氣,敏銳與悲憫,他們讓失聲者有聲,無力者有力,他們介入、改變了受訪者的生命,更藉此介入、改變了更多沉默者的生活。

舉一例,贏得 2015 年普立茲公共服務獎的《信使郵報》(The Post and Courier),是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發行量不過 82000 份的地方報,他們以名為〈至死方休〉的專題報導,批評州政府漠視家暴議題,導致十年內超過 300 名婦女不幸喪命,此一專題不但獲頒年度大獎,也迫使政府採取家暴防護措施。

問題是,如同《驚爆焦點》中的《波士頓環球報》,《信使郵報》近年發行量不斷下滑,週間有費報份從 2009 年的 94000 份,2017 年腰斬只剩 47000 份,其間不斷優離、裁員、要求員工休無薪假。

幽暗角落的清亮聲音

在低迷氣氛下,該報 4 名記者仍深入考掘,建立一個家暴受害人資料庫,找出命案與政策、法律、文化因素的關聯性;同時向州議會問責,認為政客礙於槍支管制等利益考量,長期擱置更嚴格的家暴防治法案,因而讓南卡成為女性受害最嚴重的一州。

獲頒普立茲獎後,該報記者發表謙虛但嚴厲的聲明,強調他們真正的獎項,是迫使立法者負起責任,讓婦女人身安全獲得進一步保障。

此外,該報每週仍保留四個醫療政策版面,醫藥記者邵瑟(Lauren Sausser)緊盯該州的低收入者醫療補助政策(Medicaid),透過系列報導,揭露底層民眾如何因制度缺失,陷入無力就醫的慘狀,如一名罹患食道癌的披薩外送員,被拒於醫院之外,只好坐以待斃,她的報導觸動無數讀者,也讓州議會正視此一議題。
邵瑟強調,她不只希望指出政策的不足、揭示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受衝擊,更要挖掘那些高高在上的政策,究竟如何被決定。

《信使郵報》的例子,也印證了奧利佛的論點,沒有新聞媒體的看守,地方議會宛如「國中班級的自習課」,可能是一場無法控制的災難。

我們正處於一個時空扭曲點,在媒體經營艱困、記者形象低落的當下,有些人黯然離開崗位,有些人嘲笑自己的理念初衷;但是,總有些人會證明,這一行的終極價值,不在於版面或網頁上的撰稿人名字,而在於見證時代、服務公眾、守望社群,同時,為幽暗角落發出一絲清亮的聲音。

※ 本文摘自《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原篇名為〈搞笑咖與新聞人〉,立即前往試讀►►►